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48-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71页

遂依持。勤懇二年。而唇果脗合。年十九。倭夷宼閩。父母俱喪於兵。師大泣曰。人命固如是乎。何戀戀鄉井為。遂拂衣。遨遊江湖閒二載。入廬山。參徧融大師。融問曰。大德何處人。來作甚麼。師曰。小子閩人。來為求長生。融曰。有長必有短。何不學無生。曰無生作麼學。乞師指示。融曰。汝試剃除鬚髮。屏息諸緣。咬嚼一句無義味話。久久得個下落。乃可為爾道無生。師即剃染。命名如幻。依棲頃之。遂去蘄水馬牙山。參無為藏主。居三載。次隱斗方山。又五載。遂荷策北遊上都。謁諸大知識。依暹理二法師。聽諸經奧義。諸老皆深器之。已而有田將軍者。蘄人也。見師雅量。因漫之以世諦業。師笑曰。海龍肯入溝渠。遂拽杖歸九峰。衲子駢集。每以楞嚴為眾發明心要。翰林郭公正域。以太夫人憂居。謁師於九峰。相得歡甚。公因進而請曰。竊見常世談禪者。動以棒喝機鋒為向上自多。及察其操存則末也。若是。又不若守教乘。精戒律。離欲苦行。以慈利物。若師之為佳耳。師曰。然。非禪之過。乃學禪者之過耳。奈何去聖愈遠。法門下衰。誠若公言。可為流涕也。師律身清苦。生平無嗜好。有所施輙以施人。每有所往。唯一鉢三衣。跣足草屨而已。楚藩臬大夫沈君。與師交最密。弟子輩欲置香火地。以券白師於沈公。師大斥曰。方寸福田不力耨。區區安向沈官人。弟子不聽。私請之。師知之。即拽杖去九峰。走武曲。憩吉陽寺。閉關誦華嚴經三載。往潭州三角山。為馬祖門人總印開山處。不幾年。煥然一新。法席大振。師一日謂眾曰。趙州八十尚行脚。我脚底豈乏草鞋一具耶。遂拂袖之匡廬。入黃龍寺。留講楞嚴。至二卷終。師謂眾曰。姑舍是無論。且有末後一句子。當與大眾商量。即示恙。六日告終。眾有請留偈。師曰。辭世本無偈。痴人覓夢踪。虗空無面目。面目問虗空。弟子有問師靈骨。可更之蘄乎。師曰。愛重娑婆苦。無情極樂天。何須懷舊影。寂照滿三千。言訖遂逝。時萬曆。十九年某月日也。師生於嘉靖癸巳。世壽五十有九。僧臘三十有奇。門人火浴。遂以骨石[療-(日/小)+土]於黃龍山之某處。弟子性詮以遺命。走江夏郭太史。乞狀其行實。萬曆壬辰秋九月。因郭太史。紹介於余為塔銘。乃按狀以敘。而為銘曰。
  大海汪洋。味全滴水。娑竭噙之。為雲為雨。惟此一滴。無內無外。卷入毛端。散周沙界。霈然[雨/旁][雨/泡]。乾地普洽。三草二木。酸甘苦辣。各得生長。抽芽發幹。除非無根。自遭塗炭。曰惟我師。娑竭之子。毒氣逼人。觸之者死。噓氣成雲。縮氣成冰。或寒或熱。順時稱尊。以身為水。以水為命。變化無方。去來不定。流行坎止。遇緣即宗。不是如幻。安能合空。來無所從。去無所著。倒騎黃龍。踏折三角。潭州之水。匡山之雲。彌滿六合。是師全身。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九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南京僧錄司左覺義兼大報恩寺住持高祖西林翁大和尚傳
祖翁諱永寧。別號西林。六合縣郭氏子。幼出家。禮報恩無瑕玉公為師。翁生性耿介持重。言動不妄。少即為眾所推。年二十。即持金剛經。至老不輟。 武宗駕幸南都。 駐蹕本寺。大宗伯慮僧無可承旨者。遴選皆不稱。先是翁與僧名惠遠者。號東林。相與莫逆。兩人狀貌魁偉。喬白巖為大司馬。久與翁善。遂舉兩人。宗伯大喜。即以遠為僧錄右覺義。以翁為本寺提點。及 上駕駐寺。明日登大殿禮佛畢。百官朝罷。 上諭作誦經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議須翰林。祖翁曰。佛疏別有體制。須僧家當行可耳。即舉遠公。具疏草呈。 上覽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宗伯即以僧錄印。付遠掌。便行事也。 上至塔殿。見地下一孔。問執殿役僧曰。此何物。應曰金井。 上不懌。祖翁跪奏曰。此氣眼。 上曰。何用。祖翁曰。有佛舍利藏於塔下。留此以通氣耳。 上意解。做道場七日。其主壇場法事。皆遠公。其承 旨內外一切事宜。皆祖翁。至 上駕行。竟無一缺。繇是宗伯甚重之。嘉靖十年。眾舉為本寺住持。綜理山門事。二十年。陞僧錄右覺義。又五年。陞左覺義。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翁雖居官秩。切以法門為憂。每見僧徒見輕於士林。歎曰。為僧不學。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門耳。初請先師雲谷和尚。住三藏殿。教諸習禪者。於是始知有禪宗。數年先師去隱棲霞。適守愚先師南來。五臺陸公為祠部主政。謂祖翁曰。頃見高僧守愚法師。講演甚明。當請至寺。教習僧徒。翁即禮請先師。居三藏殿。設常住供贍。選僧數十眾。日親領往聽講。從此始知向佛法。雲谷先師居棲霞。陸公遊攝山。見而雅重之。即欲重興。請師為住持。師堅辭不可。乃屬祖翁舉嵩山善公為棲霞住持。由是重興道場。復寺業。開法社。為接待叢林。自是禪道佛法乃大行。方知有十方接待。皆吾祖翁力興起也。先是僧多習俗。不能對士君子一語。翁居常謂僧徒。以禪教為本業。然欲通文義。識忠孝大節。須先從儒入。乃延儒師。教某等十餘人。讀五經四書子史。某所以麤知讀書文義。及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