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48-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页

別余去。將東遊過支提。北入五臺。尋文殊。萬眷屬中得一侶。傍金剛窟。誦華嚴滿百部。以畢餘生。臨行乞一語為法要。余乃掀髯而笑曰。子作此見解。是猶涉海而求河浴也。以狹陋之習。而入廣大法界。此其難矣。古德云。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閒歇。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礙為門。苟能悟此宗。入此門。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剎塵知識。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子將何處覓五臺。以何法為大經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當念了却。又何必登山涉水。尋伴侶。誦文言。以了餘生乎。若了生本無生。則住無所住。能悟無住之旨。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六祖大師。於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顛倒知見。子當於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全身入却荒草也。
示佛嶺乾首座刺血書華嚴經
余昔居東海那羅延窟。禪人自五臺來謁。及余度嶺之五羊。復從匡山來。慰余於瘴鄉。余乍見如隔世親。因觀人閒夢幻如此。乃於諸來弟子輩。結夏壘壁閒。及解制日。乾作禮白云。某將歸東林。尋遠公之芳躅。效蓮社之清修。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以為莊嚴佛土之淨業。願乞一言開示。余曰。佛子諦聽。爾以何為大經。以何為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語言文字為經乎。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以點畫分布為淨業乎。若以書寫紙墨為經。則市肆案牘無非大經。若以語言文字為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布為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筯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捨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元無明昧。極法界是清淨土。本沒精麤。森羅萬象。皆海印之靈文鱗甲羽毛。盡法身之真體。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雨施雲行。盡顯神通之妙用。如是則無背向。無去來。無取捨。無始終。三際為之不遷。十世圓成一念。此法界無盡藏也。爾欲於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行。指色相莊嚴為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為栴檀。魚目為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剎那之光陰。而欲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虗空。捫摸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諦觀山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方無盡身雲。剎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差別。參參。
示懷愚修禪人
學人圖修。自吳中一鉢。走瘴鄉。侍余二載餘。余於戈戟場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務為眾先。晝夜無倦。始終如一日。余時時冷眼覷之。頗有衲子氣息。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難得其人。心甚愛之。頃辭余欲參諸方知識。臨行乃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病在甚麼處。老人曰。病在沒有處。因說此偈以助行脚。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蘊非有有成非。兩頭坐斷無消息。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語古德。每每拈示學者。多落思惟窠臼。獨中峰各註一不字。此金剛圈也。
示陳生資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於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正好於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參。
  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湊。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葢地。
  孟軻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則註脚。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處。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縱是有志之士。亦皆賣弄識神影子。非言者之過。執言之過耳。
  宗鏡云。聲處全聞。見外無法。此語非透出毗盧頂[寧*頁]上行者。定不知話頭落處。
  儒生有志於道者。獨向禪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夜氣清明。攝心端坐。返觀內照寂然不昧處。自見本來面目。毋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鮮矣。
  飄風驟雨。颯然而至。試觀風從何來。雨從何至。此觀識得分明。萬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實。賊蟊不除。難其成矣。不獨世閒。叢林學道亦然。
示離際肇禪人
若論此事。本無向上向下。纔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況以有所得心。入離言之實際乎。禪人果能決定以生死為大事。試將從前厭俗心念。乃至出家已來。所有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喫飯。折旋俯仰。動靜閒忙。凡所經歷目前種種境界。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為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諦實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