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2-禅宗语录别集

48-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禅宗语录别集-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01页

請自討量。果能一念頓斷歷劫煩惱。如斬亂絲否。若不能斷煩惱。縱能頓悟。亦成魔業。豈可輕視哉。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則似易。其實為難。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亦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為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若此一念不亂。到臨命終時。惡業消滅。佛境現前。一念隨佛往生淨土。永超生死。登不退地。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又何必論頓論漸。又管甚三品九品哉。譬如世登黃榜。即末後一名亦可。又何必要鼎甲哉。苟如所云。參禪徹首徹尾。則五濁十方。無非淨土。此語甚痛快。第恐不能如此。豈不自誤此生。又墮長劫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禪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禪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其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為耳。其實心心念佛。心心不昧。此心妙樂。有不可言者。足下請試為之。幸無以老朽為劣解知識也。此不欺之言。惟心諒之。淨土三品之說。嘗備淨土會語論中。足下無惑於邪說。請細披之。無俟多贅。
謝吳曙谷相國
頃承翰教。知明公時中以楞伽印心。昔張方平偶得其本。恍是前生手書。此亦明公懷中故物耳。但此經文險義幽。山野不揣。妄為註記。不能發揮萬一。承問此經。何以不立九識。葢佛應機說法。教有權實。以初出世時。化機未熟。不堪受大。姑為小乘劣根。說六識三毒為生死本。即八識祕未敢說。直至三十年後。根機漸熟。方說唯識。以八識為迷悟生死之本。猶恐不信佛性。故於八外。又別立第九名無垢識。以引進之。此亦未盡大乘了義。過此以後。觀機已熟。乃說楞伽。直指識藏即如來藏。為頓教大乘。此經不立修證漸次名位。但了一念無生。頓同佛體。故經雖有種種言說。都是破外道小乘執言之病。只教離言說妄想。頓契本心。故達摩西來。以此經為心印。全不同餘經之說也。明公但觀經中。識藏即如來藏一語。便是究竟極則。不必更求九識為實法也。大段此經。只是要離言說妄想。為入門工夫。開卷即一切俱非。便是佛祖正令。妄意如此。惟明公留意焉。
答阮澹宇太守
客歲聞挂冠東歸。喜慰無量。惟菩薩度生。固是本行。當劫濁時。眾生垢重。即釋迦不免蹙額。奈何能盡願力乎。靜山白雲。晚年清福。較之尤多。若精修淨業。以長揖堪忍。又為丈夫最上緣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七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八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王醒東侍御
壬子冬別後。次年大病。幾絕更生。及冬。即度嶺之南嶽。初有休老意。因緣未果。且達師有未了公案。至丙辰夏。即有吳越之行。覓公音問。竟不可得。先至廬山結夏。見其幽勝。遂有終焉之志。了達師事。即於丁巳五月還歸匡廬。卜得山南五乳峰下。一邱一壑。足了餘生。其結搆之緣。皆賴護法。今幸已得安居。二十年所慕。垂老始遂。足知人生山林之福。未易得也。去夏若公來。遠辱書惠。始知公內艱家居。計釋服在邇。入都可期。舟過落星。舉首雲山一牛鳴地。佳會之緣。日夜望之。每念嶺南法道。千年以來。老朽雖未大振。賴公入社。諸子一時之盛。得馮龍二生表率。人人可觀。嗟哉二子繼逝。斯道寥寥。獨恃公荷負之力。奈不能久與諸子周旋。散而無統。大為可悲。不意興衰之速如此。惟公天縱有餘。所恨法門未能深入。則護法有心。而於的當放捨一著。似未打破。故於世法佛法不無町畦。若得大開重門。內外洞然。若揭日月於中天。則曹溪衣鉢。豈容陳腐。若公大力量人。不發無上菩提之心。則大重昏終無慧炬矣。老朽老矣。餘日無多。恒思此段因緣。深為痛悼。公其念及此乎。修六閉死關於金輪峰頂。甚為有望。若惺今留山中姑為打葛藤。且令入智慧門。二子異日得公為護法。大弘此道。則老朽死耳不朽。多劫之緣。亦不虗矣。他復何言。萬里如面。惟公鑒之。
答陳無異祠部
山居與世益遠。每聞時事驚心。痛徹五內。不意一變至此。惟 沖主子立。政出多門。所謂醫多脉亂。無怪其然。即盧扁亦當束手。為之奈何。比者前車已覆。惟今只當慎行謹守。以固藩籬。培養元氣為上策。若拘拘破器而以必完。爽口快意為尚。所謂病不死人。而醫死之矣。此外更有何術。朝廷一時固多君子。縱能執經按脉。恐出奇多方。亦未必能取捷。公釋服在邇。當即出補。不必以治亂為行止。所謂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世事如奕棋。當局者迷。若有明眼傍觀。即指點一著。率收全功。又何在於對奕耶。第不宜攘臂其閒。令奕者厭。此吾佛所說。貴善巧方便行耳。如何如何。承示孤明時復透現。第承當不勇。若言透現。乃自知之明。若云承當不勇。乃自信不及耳。然透現乃念念透現。豈但時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