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茅舍竹籬儘疎曠。亭下對坐晤語者。余與心老。共話無生也。有客扶杖度橋而來者。不知為誰。觀其意欲尋余二人共商底事。葢有道之士也。遠峯之外。更有洞天。澄公筆寫不出。心老想所不到。余亦嗒然忘言矣。
黃子漸戒弁言
佛戒廣矣。然必以殺戒為首者。以其情最慘。業最重。果報最苦故也。世人噉肉習深。不能頓斷。姑令漸戒。此黃子救世之心也。經月六齋十齋。年三長齋。與孔之不綱不射。孟之不見不聞。是又黃子之注脚也歟。書成索余弁言。此余素所樂道。漫為書諸簡首。
題清明上河圖
宇宙之間。總是一幅大畫。今觀仇實父所作。清明上河圖。又是畫上作畫。雖則山川形勝。街市縱橫。車馬駢鬧。人物紛錯。極其精妙。要之九牛一毛。楊天衢居士家藏此卷。命余題後。不免於一毛端上。又加一番點染耳。此卷且止。只如宇宙間。那一幅大畫。畢竟是誰所作。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
題揭鉢圖
馬法秀東王公家。藏元人錢舜舉所畫。鬼子母揭鉢圖。極其精妙。經云。母有萬子。皆為鬼王。兇獰暴惡。日食人子。人民不堪。往白于佛。佛取其幼子賓迦羅。藏于鉢底。母率諸鬼子。所謂草木神。舍宅神。山神。石神。禽虫神等。悉皆奔赴。各展神力。挽其天車。求賓迦羅。而不可得。其慞惶之狀。哀戀之情。極其肖似。因思鬼子母。日殺人子噉之而不厭。一旦失其己子。推求尋覔。號天泣地。無所不至。及見世尊。但令其推愛子之心。以愛人之子。當下殺心即滅。矢志歸戒。證須陀洹果。且發大願。福庇羣生。凡國中人民無子。從我求子者。悉皆與之。以此觀之。轉凡成聖。只在一念之間而已。何難之有哉。此卷不獨繪畫之妙。其警世之意良深。秀公蓄此。以遺子孫。豈無意哉。敬為識諸卷末。
題合圭亭石塔
亭曰合圭者。葢取澗上巨石得名也。亭中古有阿育王塔。不知建自何年。由頂及座石皆毀缺。無一堅完者。監院成源。乃捐資重造。葢欲令通霄路上。往來之者。於此起一念淨信。合掌低頭。下菩提種。不特為此亭飾觀而已。功既竣。敬為識其緣起如此。
旹康熈五年十月十二日。住山某書。
疏
翻刻法華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募緣疏
夫如來所說法。有微塵數偈句。其流傳震旦者。才五千軸。又僅閟之龍藏而已。出家之士。往往有終身不聞名字者。況得其旨。以了佛之心乎。此佛法所以日衰。而僧徒愈趨愈下。有由然也。古德愍之。於大藏中揭出大乘精髓。流通宇內。使人人皆可以受持。如法華楞嚴維摩圓覺楞伽佛祖三經起信論等是也。法華圓顯實相。楞嚴巧示真心。維摩廣談不二。圓覺指體投機。楞伽明自覺聖智之境。達摩引之印心者也。三經則如來始終吃緊之訓。與夫溈山苦口之警。至於起信。則馬鳴大士。宗百本大乘經。示一心二門三大之義。極為詳明。是諸部其言既簡。其理極要。如提綱而眾目皆舉。挈領而群縷皆順。果能通此。則一大藏無剩義矣。故唐宋以來。朝廷以是諸經試僧。使中式者得度。豈不以是哉。楞嚴山中業已翻刻。而法華諸經。則闕如也。禪者有志明經者。每苦於難得其本。九達靜主。慨然願募緣翻板。則流通益廣。法施益愽。佛祖一綫慧命。賴以不絕矣。願諸檀信。各捨不堅之財。共成希有之法。昔世尊捨全身。以求半偈。常啼賣心肝。以求般若。況此數部。大乘無上法寶。但捨身外浮財。以愽得之。又廣為印施。以開群生之慧目。其功德利益。曷可思議。或曰。子宗匠。不流通諸祖語錄。而區區翻刻法華圓覺諸經。得無捨其本業趨於岐路乎。余曰。不然。爾且道。佛經祖錄中說底是什麼。其人無語。余曰。師子咬人。韓盧逐塊。因并贅於此。以解夫惑者。
瑞跡寺諷華嚴經疏
夫華嚴一經。示諸佛之果海。群生之性源。與五位菩薩。修行成佛之軌範。具諸法門。廣大悉備。昔如來始成正覺時。不離菩提場。七處九會稱性所說。是為一乘圓頓法門。非三乘諸經可得而比擬。如來出現品云。此經珍寶。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此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可見無上廣大法門。要諸真正大乘根器。方克領荷。凡今日有能於此經中。見聞隨喜。生一念淨信者。即是其人。如蒙光天子。聞天鼓說法。頓超十地是也。苟不生信。雖見不見。雖聞不聞。如聲聞在座。如聾如瞽是也。葢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不信則不能入。如到寶山而空回首。未免覿面錯過耳。印瑞老衲。受林浦眾檀之請。重興瑞跡古剎落成。將募諸善信。諷誦華嚴大經。以結一乘圓頓種子。為疏大旨。以俟賞音。
廩山募緣疏
廩山我宗岷源也。今子孫徧天下。而塔委荒草。剎掩寒雲。無問及者。有無可禪師。天界之的嗣也。獨熱于衷。乃特廣其基。搆修其塔石。復立香燈。為永遠之需。余千里遙聞。為之加額。既竭微力。以贊厥事。復書是語。以告同門。惟願大家出手。共闡祖風。則宗屬幸甚。法門幸甚。
募掩骼疏
時當末造。煞氣橫流。蒼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