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閒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師云。藥山只箇閒字亦不肯受。坐斷凡聖路頭。直見根抵。石頭不得不讚之也。大眾若要知有。只須識得箇千聖不識底。只如千聖不識底作麼生識。不識不識。
師云。藥山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箇甚麼。山曰。思量箇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作麼生思量。曰非思量。師曰。這箇便是古人參禪底捷徑工夫。凡夫終日在思量裏過日。焉知得自己本有箇不思量底。若也知得。然後時時但思量那箇不思量底是何面目。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既久。豁然了悟。如雲開見月。始知這箇思量底。原非思量。如此。可謂善思量者矣。
師云。南泉曰。三世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師云。三世諸佛為什麼不知有。只為無有可知。白牯黧奴為什麼却知有。為他不曾失。山僧分明道破矣。大家各自看取。
士雲居士問曰。佛法廣大。畢竟從何門而入。師云。從信門而入。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宗門云。一入信門。便登祖位。世尊多生不妄語。感廣長舌相之報。每說法。出舌示人。顯言可信。無虗妄也。故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所謂信者。一信佛語。二信自心。忠國師云。禪宗學者。須信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肉。今之不信佛語者。非不信佛語。是不信自心也。
夢蘇居士問曰。苦空之理。請師開示。師曰。昔世尊臨滅度。阿難問佛。世尊涅槃後。我等依止何人。佛告阿難。若今現在。若我過去。依止四念處。莫依止餘。四念處者。謂身。受。心。法。一觀身不淨。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謂父母赤白二點。二住處不淨。謂母腹中熟臟之下。生臟之上。如處廁坑。三相不淨。謂九孔常流。四性不淨。謂性是不淨。即洗至微塵。亦臭穢故。五究竟不淨。謂捐棄塚間。如朽敗木。二觀受是苦。受者。領納義。受有三種。一領違境。則生苦受。二領順境。則生樂受。三領中庸境。則生捨受。三觀心無常。謂乍善乍惡。起滅不停。遺教經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古德云。當作心師。勿師於心。四觀法無我。謂此身唯有四大。無有我者。身且無我。況身外乎。此四念處。以智慧力。常勤觀察。勿令暫忘。除世貪愛。速證泥洹。
師云。旴江壽昌無明師翁。諱慧經。撫州崇仁裴氏子。嗣廩山忠和尚。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不諭其旨。遂致疑苦參。一日因舉石。豁然大悟。有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道霈甞頌曰。問道無端答好山。木人推倒出重關。而今拔地凌空起。依舊蒼蒼薄霧間。
師云。博山無異師伯。諱元來。舒城沙氏子。一日覩上樹人大悟。走見壽昌。昌問曰。近日如何。山曰。有一條活路。只是不許人知。昌曰。為什麼不知。山曰。不知不知。道霈頌曰。一條活路滑如苔。捷足如飛不點埃。佛祖不傳真秘訣。黧奴自得笑盈顋。
師云。先師永覺老人。諱元賢。建陽蔡氏。初聞南泉斬貓話有省。作偈呈壽昌。昌令放下苦參。一日讀法華。至寂寞無人處。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喜不自勝。遂問昌曰。如何是清淨光明身。昌挺身而立。師曰。祇此更別有。昌遂行。師當下豁然。如釋重負。隨入方丈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後不得草草。仍示偈曰。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從來不許人。直饒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師猶疑。因甚更要棒下翻身。越四載。因過延津。聞同行僧唱經云。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廓然大悟。徹見壽昌用處。道霈頌曰。奇珍滿載泊延津。兩岸風光越樣新。一自釣船翻却後。瞿曇無地著閑身。
師云。諸佛說法。有二種語。一者隨自意語。二者隨他意語。隨自意語者。如來出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所謂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無柰眾生積習濃厚。不能領荷。只得隨他意語。始于鹿野苑。為憍陳如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四諦者。謂苦集滅道也。苦集是世間果因。滅道是出世間果因。三轉者。謂示轉。勸轉。證轉。示轉者。謂此是苦。逼迫相欲界苦苦。色界壞苦。無色界行苦。是也。此是集。招感相。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戒取。戒禁取。邪見等。是也。此是滅。可證相。真諦涅槃。離諸生滅。是也。此是道。可修相。三十七助道品等。是也。勸轉者。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證轉者。謂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陳如五比丘。聞佛法音。頓斷見思。證阿羅漢。是為聲聞乘也。緣覺乘有二種。一者利根。出無佛世。是為獨覺。孤峯獨宿。觀緣散滅。自悟無生。二者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得道。名為緣覺。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不了第一義諦。故名無明)二無明緣行。(行。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