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心者,谓除善所缘,于余不散乱。义及法者,谓义同文也。正思惟者,以数数分别心观察而思也。以彼显示修一切功德之法,必须彼二也。以是之故,谓于三乘修一切功德,皆须心除善缘,不应于余散乱,正住于专一之止,或彼随顺,及正于善缘别别观察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观,或彼随顺,以此二种为须要焉。如是解深密经亦云:“慈氏,或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亦是此奢摩他毗□舍那之果。”于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

  此中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一生为众苦所随,谓地狱有情,及一类纯苦之饿鬼,并胎生卵生之四。彼等于生时,即具多种猛利苦受而生也。二生为粗重所随,谓烦恼生住增长之种子,随顺和合,于善安住无所堪能,亦复不能随欲而转。三生为众苦所依,依于三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广。四生为烦恼所依,谓若生世间,于贪嗔痴境三毒自生。由此身心极不寂静,唯苦无乐,以诸烦恼从多门中逼迫身心也。五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谓一切生之边际,莫越于死,虽非所欲,但能令受苦。于彼等苦须数数而思之。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一盛色衰退,谓腰若弓曲,头如花白,额类砧板,绉纹满面等,盛色衰退不可爱乐。二气力衰退,谓坐如重负断绳,立同拔举树根,言词艰钝,行步迟缓等。三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见。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渐减也。四受用境界衰退,谓于饮食等不易消化,于余欲尘亦无能受用也。五寿量衰退,谓寿尽泰半,渐近于死。于是等苦当数数思之。仅拿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迦马瓦云:“老渐渐来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

  第三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干枯等,二忧苦增长而住,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逼恼其身。以是于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三于可意境不能受用,谓诸可意境,若云于病有损,则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仪,亦令无能动作也。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须强受用,谓非所悦意药饮食等,须强受用。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亦须忍受。五能令命根速离坏,谓见病不可疗治,生诸苦也。于彼等苦,须细思之,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于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谓见与彼等相离,而生悲苦也。

  第五怨憎会苦有五,与怨敌会即生忧苦,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以恶名而畏惧,以苦逼命终而怖之,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于彼等应思也。

  第六爱别离苦有五,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于心而生忧恼,发怨叹言,身生扰恼,念彼才德欲恋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同爱别离苦。求不得者,虽作农而秋实不登,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谓当成众苦之器,已成众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及行苦器。于彼等当数数思之。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能引以后之苦也。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三第四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于行苦性中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若于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于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子二思惟六苦者, 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复摄之为三,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于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从无始而住也。初中有四,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舍身也。于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于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于共住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从无始而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复次,于贪增长,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盖于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于行住卧及饮食日阴等所生之乐,亦须任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

  癸二思惟别苦分四,子初思三恶趣苦, 已如前说。

  子二思惟人之苦者, 谓饥渴寒热不悦意之触,追求与疲劳之苦。复有如前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又集法句云:“无余恶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狱,穷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强凌弱,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