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蕴空精舍募建华严阁疏】
【海灯油疏】
【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
【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
【疏一】
【化持灭定业真言一世界数庄严地藏圣像疏】
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旭少习东鲁。每谤西干。承观音大士感触摄受。后闻地藏本愿尊经。始发大心。誓空九界。今得与僧伦。染神乘戒。皆慈愿冥加。不可诬也。爰念娑婆獘恶。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无上醍醐。悉成毒药。持律者唯事衣鉢。作犯止持茫无所晓。习教者唯事口耳。禅那理观瞀无所得。参宗者流入机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无亲证。净土一门。稍切时机。亦苦多成退托。未合不思议大乘。良由业重障深。浊智流转。虽有圣者。末如何也。唯地藏慈尊悲深愿重。专愍刚强。尚能转我当年殷厚邪心。使得正信出家。岂难转大地众生无知过犯。使归真际乎。故于三宝前发心。欲造万佛铜殿。中供大士。永镇九华。爰受一食法。结百日坛。持灭定业真言五百万。又化大心缁素。或持十万。或百千万。共成十万万。表三千大千世界数。以其总数。供大士像中。作尽未来广化十方左券云。
【造毗卢佛像疏】
世人侈谈无相理。不达实相印。谬以豁达空为清净法身。谁知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华藏玄门。此所以末法时。以造佛形像为第一功德也。庄严土木。卽庄严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尘里。是故一尘之施。可以入如来无尽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礼。可以证如来无边功德海藏。某开士。旣欲塑毗卢像。但作如是观。不患助缘无人。诸上善。设欲悟如是理。但种此缘因。不患正因不显。此缘若就。此观若成。方信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炽然说法。无有闲歇也。
【写书本大藏疏】
爰自法流东土。绵延千五百余年。三藏所摄。几七千轴。巍巍乎雪山王。众药皆僃。浩浩乎大海水。众宝悉充。健步者不能跻其巅。善游者不能测其量。又奚怪仰视而足心酸涩。望洋而惊怖无极者哉。然普贤行愿品云。书写经卷。积如须弥。夫过量事。唯过量人能办耳。说者曰。佛法无多子。何用此一落索为。咄。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果荐无多子佛法。一大藏亦岂属多否。卽令不识一丁。正自落索不少。当知多少有无。俱是虚妄分别。尝慨习教者。置向上于罔闻。坐禅者拨佛法为外物。何异疗饥画饼。之楚北辕邪。龙居月心开士。于此事已信得及。自谓根性驽劣。机缘未偶。乃以持戒为要行。净士为指归。幷欲悉书一大藏教为助缘。此真今时不思议事也。学禅不毁戒。是今第一不思议。又不非净土。是今第二不思议。又不埽教。是今第三不思议。又大藏阅者罕竟。何况能书。是尤古今大不思议也。如是发心。已入过量人数。当见一锱一铢。庄严法海。卽檀度而为般若。是名不思议檀。一点一画。悟入真源。卽书写而为修证。是名不思议书。如是若檀若书。本因果报。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余以数量人。言此过量事。亦复不可思议也。
【剌血书华严经疏】
予读华严。至善财见普贤一毛孔中。悉有微尘数佛刹。海会围绕。游歴经微尘劫。终无有尽。抑何身相之不思议也。及普贤自述愿王。则云。剥皮为纸。剌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经卷。积如须弥。故知非殊胜大行无以严毗卢法界。非一乘妙法。无以圆广大愿王。苟于一乘妙法。深心信解。依解起行。当知华藏庄严。岂唯在普贤一毛孔中明见。亦卽于吾人介尔心内荐取。此月心开士。所以矢志剌血书写也。八十一卷。可八月奏成。于中若纸笔。若香。若庄严成就。若饮食供馔。须十三金。表此世界。适当第十三重也。每金作十缘。表十界也。每缘作十分。表十愿也。一一愿。咸摄十界。一一界。总周刹海。俾施者受者。互融于帝网光明。而若法若财。交映于襍华璎珞。
【永庆寺平治道涂疏】
持地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谓之曰。善男子。当平心地。则世界自平。此为事度人。示唯心法门。令因事入理也。唯兹事理二涂。混不类。分不开。以平地之法平心。一切唯心。以平心之法平地。一切唯地。唯心虽妙。犹待于粗。唯地之妙。始称绝待。且如永庆山前一条大路。本来坦坦。何须更平。然高下之见未忘。斯平治之功可效。功虽有作。行实无为。行积于无量劫波。心开于一言摩顶。因该果彻。唯是一乘。傥离地谈心。心复乌有。画空作绘。非圆顿乘。是役也。一砖一砾。同证究竟寂光。一两一铢。悉入首棱三昧。
【灵岩寺请藏经疏】
一切如来。从无言说道。方便说法。一切菩萨。从语言三昧。悟入无言。言说性空。是真解脱。若离文求理。卽暗证痴禅。非正法眼藏也。予本弃儒学佛。亦妄谓单传之道。实出教外。一味作蒲团活计。一切经论。置诸高阁。后见真寂博山等耆宿。反照古今得失。方知末世禅病。正坐无知无解。非关多学多闻。与唐宋学人厥证相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卽同魔说。善知识语。诚不我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