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73-法苑珠林-唐-道世-第136页

空无所获。一形所作。无境住心。轻生薄道徒劳无益。外睹似恭内增慢惑。犹如木人情不崇重。五轮不具三业驰散。是名慢憍礼也。
第二唱和求名礼者。虽非慢高心无净想。粗正威仪身心诈恭。见人身轻急礼人去。身堕心疲。稍似恭顺。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养。良由口唱心散。是名唱和礼也。
第三身心恭敬礼者。闻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曜。心相成就感对佛身。手摩其顶除我罪业。是以形心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足。心想现前专注无昧。导利人天为上为最。功德虽大犹未是智。后多退没。是名身心礼也。
第四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境界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虚通无碍。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以佛法身体通用融。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法僧加敬我亦同然。虽三相别性理无殊。故三乘名异解脱体同。故知一礼则一切礼。一切礼则一礼。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心转明。一拜一起为尊为胜。即是净业无穷果报无限。是名发智礼也。
第五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不在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无问行财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迭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此则摄他为总。入他为别。一身既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及供养之具。皆助随喜。悉同供养。有目者见。无目者不睹。如此行学法界轨门大有利益。故地持论。有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胜现前供养。以难成故。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邪业不生愧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释迦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备周。如西云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西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西云弥勒。此云慈氏。岂有一佛非慈氏也。故智度论云。一佛胜能等一切佛胜能。一切佛胜能等一佛胜能。设一切佛不化众生但一佛化生。即功归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礼也。
第六正观修诚礼者。此明自体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觉。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认为恶。纵修此行常为偏倒。若知己身极恶无佛性者。纵敬他身终成无益。众生迷惑虽发微善。唯将法界供具供养他身。无始已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一餐供养己身佛性。若能反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己心清净即是自性住佛性。随力修明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圆。即是至得果佛性。若据妙达唯局大圣。若论下凡虽未顿修不得不解。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法僧亦尔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也。
第七实相平等礼者。大意同前。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无别。若见佛可尊可敬。即见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还成僻执。故般若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离尊卑。静乱一原恭怠齐固。安心此意。是名平等礼也。故文殊礼文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此之一礼凡夫浅识。恐闻反谤。上智之人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合宜。是名平等礼也。
又增一阿含经。世尊所说偈言。
若欲礼佛者  过去及当来
说于现在中  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  过去及当来
现在及诸佛  当计于无我
善业以先礼  最初无过者
空无解脱门  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  当来及过去
当观空无法  此名礼佛义
颂曰。
稽首三宝  归诚十方  瞻仰尊敬
益福除殃  机路异色  慈诱同芳
隐显相发  化应无强  虽生兹土
感赴殊乡  观礼欣庆  福祚弥长
法性无二  纵隔何伤  虔诚一拜
周遍难量
感应缘(略引一验)
唐左监门校尉冯翊李山龙。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许。家人未忍殡敛。至七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被冥收录至一官曹。厅事甚宏壮广大。庭内有囚数千人。或枷锁。或杻械。皆北面立满庭中。吏将山龙至厅下。天官坐高床。侍卫如王者。山龙问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龙前至阶下。王问。汝生平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斋讲。常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经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既升。厅上东北间有一高座如讲座者。王指座谓山龙曰。可升此座诵经。山龙奉命至侧。王即起立曰。请法师升座。山龙升座讫。王乃向之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