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72-法海观澜-明-释智旭-第16页

法。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虽分别有三乘。亦不生著心。于三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罗蜜。无觉观语言相。而因此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 譬如毒蛇欲食虾蟇。常随逐之。虾蟇到摩只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灭。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智度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故。嗔恚邪见毒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 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结使。衣服净洁。所说法处清净。华香幡盖。香水洒地。无处不净。是故诸天欢喜。亦利益诸听者。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心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 独行读诵。正忆念虽难。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经卷与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为大。 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著心取相。说五阴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说五阴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著无常。是真实般若。 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如人著木屐践刺。刺则摧折。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 假名相者。如车屋林军。众生诸法和合中。便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 法相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肉眼观故有。慧眼观故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 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有人取是无相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 若但行般若。则心散乱。不调顺。多生疑悔邪见。失般若智慧相。若与五波罗蜜合行。则调顺不错。能成办众事。 分别诸法大小。有所得为失。著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 先世罪重。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知色等法。不可思议。若住是不可思议中。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取不可思议相故。 若悋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 法师爱法著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为魔事。 闻持陀罗尼。能持能诵。不能解义。或得诸法实相陀罗尼义。而不能次第读诵。 师徒宜应和合。一切恶事。不应计念。 下者闻般若。直信听受。不问义。中者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 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 但说无法。所利少。若说有法。所利亦少。今说有无二法具足故。得无生忍。譬如二轮具足故。能有所至。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诸佛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即是一切诸法实体。不因内外有。 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不妨怜愍众生。观怜愍众生。亦不著众生。不取众生相。但引导入空。故不妨空。 诸神天轻贱妄语人。若菩萨不如所说行。则五种执金刚神舍离。不复守护。恶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则生恶业。恶业故。则堕恶道。 语言能持义。若失语言。则义不可得。 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戒。破威仪。无所畏忌。堕三恶道。 若不修道。尚无少许摄心乐。何况道果。若心取相修道。虽有摄心禅定乐。无有道果。若不取相著心修道。则有道果。 诸佛以说法猛风。吹却颠倒云翳。令得清净。而诸法性。常自无垢无净。是菩萨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种种道度众生。 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
大乘庄严经论云。八种过者。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义。五不断疑。六断疑不决定。七心有厌退。不一切时说故。八有悋。不尽开示故。一切诸佛如是八过。悉皆远离。是故得成无上说法。
方便心论云。凡所言说。但饰文辞。无有义趣。皆名为失。又虽有义理。而无次第。亦名言失。
广百论释云。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又云。劣慧者前。不应辄说空无我理。增其恶见。谓初我执。唯背涅槃。后恶取空。兼向恶趣。
大乘集菩萨学论云。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禅法要解经云。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
○成实论云。佛法贵如说行。非但言说。 佛法应当自身作证。不但随他。如佛语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语。当自思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