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72-法海观澜-明-释智旭-第13页

。我已成佛。尚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依止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况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求无上正等菩提。而不于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至心归依。精勤修学。以无量种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妓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又云。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 又云。若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又云。若一善法未能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莫以世利名誉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重恭敬供养无上法故。随逐法师。又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嗔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 又云。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得大名闻。恭敬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财。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著此事。退失般若。所引无边殊胜善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云。是菩萨摩诃萨心。以调伏贪嗔痴。及无贪嗔痴。远离贪嗔痴。及无贪嗔痴。为性为相。为状为貌。若成就如是性相状貌心。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净信。及生胜解。 又云。诸菩萨众。常应精进修真事业。厌离生死。不著三界。 又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嫉妒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 又云。财施有竭。法施无穷。 又云。应净修持身语意戒。何以故。为欲引发闻思修故。 又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 又云。受持此经有十种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施他。四者谛听。五者披读。六者受持。七者广说。八者讽诵。九者思惟。十者修习。 又云。诸有情类。不应保信微少善根。谓彼即能脱诸恶趣。勤行精进。亦不可保。乃至于法未具正见。于诸恶趣。犹有堕落。若于正法圆满修学。得顺忍已。能不复造感恶趣业。不复懈怠。起顺退分。于下劣位。不恐退转。于所修行。心不慢缓。
○大般涅槃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差病。 又云。寍当少闻。能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大悲经云。应学三事。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不放逸。汝等若住三事。我此阿僧祇劫所习无上法宝库藏。则得久住。复次阿难。我于阿僧祇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三事因缘。当有隐没。一者无信。二者不住决定之行。三者不忏悔。
○十住毗婆沙论云。问曰。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槃。若无余涅槃中无差别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答曰。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诸菩萨。效汝小心无慈愍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二乘差别。所以者何。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僧。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 菩萨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坚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进。七者常摄念。八者善知识。是故初发心者。疾行八法。如救头然。然后当修诸余功德。 若闻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药。小儿则以蜜和。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亦见律宗。)若人自度畏。能度归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归。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若能自安身。在于善处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忧悔。 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 何等法失菩提心。一不敬重法。二有憍慢心。三妄语无实。四不敬知识。更有余法。吝惜最要法。贪乐于小乘。谤毁诸菩萨。轻贱坐禅者。若于善知识。其心怀结恨。亦有谄曲心。贪诸利养等。不觉诸魔事。菩提心劣弱。业障及法障。亦失菩提心。许施师而诳。其罪甚深重。人无有疑悔。强令生疑悔。信乐大乘者。深加重嗔恚。诃骂说恶名。处处广流布。于诸共事中。心多有谄曲。如此四黑法。则失菩提心。乃至失身命。转轮圣王位。于此尚不应。妄语行谄曲。能令诸世间。一切众生类。于诸菩萨众。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增长。无上菩提愿。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深著名利养。其心不端直。吝护于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 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