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6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明-释智旭-第74页

释迦如来所统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也。在世界种第十三佛刹微尘数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所共围绕。具如华严经中所明。其中众生。忍诸烦恼。忍作诸业。忍受众苦。故名堪忍。又佛菩萨以大忍力度脱众生。故名堪忍也。阿僧祗。此翻无数。
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唐云。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此云大力)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城名。佛生彼城。因名迦毗罗仙。)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
疏曰。此略举三十三名。以例其余也。魏有四十六名。唐有五十名。并可例思。不烦广解。
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唐云。于此及余诸世界中。有能知我如水中月。不入不出。)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唐云。但诸凡愚心没二边。不能解了)
疏曰。不增不减者。一切名字性。即一名字性。故不增。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故不减也。法身住毕竟空。譬如满月。随诸众生心水清净。则现其影。此所现影。不离如来法身。故不出。不离众生心水。故不入。不出不入。即是非有非无。彼诸愚夫。或计心外有佛。或计佛无体相。故不能知法身不生不灭义也。
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魏云。而不善解名字句义。取差别相不能自知执著名字故。虚妄分别不生不灭。名为无法。唐云。而不善解名字句义。执著言教昧于真实。谓无生无灭。是无体性)
疏曰。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者。释成虽闻虽说也。而不善解等者。释成不知是如来异名也。不分别名者。不能了别名所诠义也。不解自通者。不知法身人人本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二示法竟。
三帖合
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魏云。以不能决定名号真实。随顺名字音声取法。亦复如是。唐云。以信言教。昧于真实。于一切法。如言取义)
疏曰。若知本有法身。与佛平等。则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乃为会归终极。所谓决定名号之真实义也。由其不知一切名号。唯以诠显法身为所归极。故闻不生不灭。便作无性计著。如闻不兰陀罗。便谓非帝释耳。二广显如来异名竟。
三详辨言义差别五。初破痴计。二显善说。三劝依义。四诫随说计著。五劝亲近多闻。
今初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魏云。以义无体相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唐云。是人不了言音自性。谓言即义。无别义体。)大慧。彼恶烧智(魏云。彼愚痴人。唐云。彼人愚痴)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二俱云。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疏云。言说音声。乍生乍灭。耳识可得而闻。意识可得而缘。故痴人计以为有。法身实义。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堕分别妄识境界。故痴人计以为无。不知无生则无所不生。无体则无所不体也。
二显善说又二。初明说即不说。二明无说而说。
今初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唐云。唯除不堕于文字者。魏云。如来说法。依自声说。不见诸字是有无故。不著名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魏云。若人执著名字说者。彼人不名善说法者。唐云。若人说法堕文字者。是虚诳说)法离文字故(唐云。诸法自性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
疏曰。契会法身。则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不堕文字。又文字亦即法身举体所成。法身外之文字非有。即法身之文字非无。所以终日说而无说。名为不堕文字之妙说也。世人不达实义。强构篇章。种种杜撰。庄饰文词。皆是虚诳妄说。不知诸法离文字故。不知诸佛菩萨所说所答。依自证法及本住法。非有一字可增减故。是故三世如来。一切菩萨。皆是述而不作者也。今之竞为险句以图出格者。可谓不知而作之者矣。哀哉。
二明无说而说
非不饶益义说(唐云。非不随义而分别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魏云。法轮断灭。)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唐云。应不著文字。随宜而说)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