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6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明-释智旭-第71页

。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縳縳者。(魏云。不离缚所缚。唐云。不至无缚处)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唐云。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众智各异趣(二作取)外道所见通(魏云。外道建立法。唐云。外道所成立)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唐云。悉著有无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唐云。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唐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唐云。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魏云。种种异名字。唐云。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唐云。其义不可得)
疏曰。末偈申明妄想分别。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也。余并可知。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经
支那沙门蕅益释智旭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第二十九如来自性门。(魏云。法身品第七)文分为四。初请。二许。三问。四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魏云。如来应正徧知。惟愿演说自身所证内觉知法。以何等法。名为法身。我及一切诸菩萨等。善知如来法身之相。自身及他。俱入无疑。唐云。愿为我说如来应正等觉自觉性。令我及诸菩萨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二许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三问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魏云。为作法耶。非作法耶。)为事耶。(二俱云果。)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魏云。为能见耶。为所见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魏云。为是智耶。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魏云。如来法身。为异耶。为不异耶)
疏曰。梵语多陀阿伽陀。此翻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等正觉。亦翻正徧知。乃十号之三也。亦表三德。三德不纵横并别。不可思议。乃名法身。今问法身。与此作不作等辞句。为异为不异。意欲如来显出法身离四句故。
四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三。初总非诸句。二别辨其义。三结答其问。
今初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魏云。如来应正徧知法身之相。如是辞句等。非作法。非不作法。非因。非果。何以故。以二边有过故。唐云。如来应正等觉。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何以故。俱有过故)
二别辨其义五。初约事因辨。二约无我等义辨。
三约阴界入辨。四约解脱辨。五约智及尔焰辨。
今初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唐云。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魏云。不许此法。唐云。皆不忍可)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唐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唐云。若非因非果)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疏曰。先明是作非作之过。后明非因非果之理也。能作为因。所作为果。果体名事。事名为有。有则无常。非作名无。无同兔角。及石女子。如来法身。岂如是哉。全性起修。故非无作。全修在性。故非所作。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故因即非因。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故果即非果。非因非果。故非有。而因而果。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离戏论。故非非有非无。超过四句。名之为出。以四句说之而不犯过。名为不堕。此乃如来法身句义。有智慧者所当知也。
二约无我等义辨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唐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一切法有自性。(唐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无他性。如牛马(魏云。一切诸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似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唐云。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唐云。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诸凡愚之所能知。魏云。愚痴凡夫。不知诸法无我体相。)以妄想故。(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