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魏云。复有余外道。见一切诸法。依因而有。生涅槃心故。唐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
疏曰。此明凡外我法二执。于非涅槃法中妄计涅槃也。然标名中。列在第五。今第二先释之者。一正是藏教所对治故。二欲与三藏同弹斥故。文有二段。初即我执。具有十六知见。此经略列其六。魏加作者受者。唐加取者。广如大般若经所列。究竟不过一我执耳。夫佛法中。以破除虚妄我执。为最初入道要门。是故古来宗匠接人。或云。将心来与汝安。或云。谁与你拖者死尸来。或云。不思善不思恶时。阿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或云。念佛的是谁。或云。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或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云。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或云。死了烧了时如何。或云。正睡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甚么处。凡此皆所以夺破我执。欲令顿悟生空法空故也。而后世乘言滞句之流。反欲寻得一物。以为是心。是本来面目。是能念的。乃至是主人公。岂不堕外道我执耶。次即法执。谓一切法。悉由作者。或冥谛作。或神我作。或虚空作。或四大作。或极微作。或自在天作。或云时作。或云方作。或云声作。所作无常。有生有灭。能作是常。不生不灭。名为涅槃。如近世天主邪教。计有天主无始无终。能生万物。若奉天主。则能生天永受天乐。亦其类也。
二结斥又二。初正斥外道。二兼斥声闻。
今初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魏云。彼诸外道无涅槃解脱。以不见法无我故。唐云。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
疏曰。外道并不见人无我。而但斥云不见法无我者。以彼旣发求证涅槃之心。或时遇佛。亦得引入三藏析法拙度故也。然此凡外我法二执不断。则声闻所证。解脱。彼亦非分矣。又据二译。则第五各别种性。名无种性。自于一阐提中释之。今文仍是释声闻乘。所谓附佛法之外道耳。
二兼斥声闻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魏云。是名声闻乘外道性。于非离处而生离想。汝应转此邪见。修行如实行故。唐云。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学。舍此恶见。)
疏曰。外道不出分段生死。声闻不出变易生死。皆自妄作出生死觉。菩萨所应转舍也。二释各别种性竟。
三释缘觉乘性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魏云。谓闻说缘觉证法。唐云。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魏云。不乐愦闹故。唐云。离愦闹缘。)所有不著。(魏云。观察诸因缘法故。不著诸因缘法故。唐云。无所染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魏云。闻说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其心随入故。唐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疏曰。十二缘生。此有故彼有。其相各别。而皆无间。若能远离愦闹。观察有为生灭过恶而不取著。则知诸法从缘无性。能起神通离合变化。意指通教体法观门。故于彼乘种性。随顺为其说法。可以破外道声闻法执。可以转接入别圆也。
四释如来乘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唐云。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一者证实法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二者离实法证性。唐云。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得自觉圣无间种性。(魏云。三者自身内证圣智性。唐云。内身自证圣智法。)外刹殊胜无间种性。(魏云。四者外诸国土胜妙庄严证法性。唐云。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魏云。若闻说此一一法时。但阿棃耶心。见外身所依资生器世间不可思议境界。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证如来乘性人。是名如来乘性证法人相。唐云。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如来乘性。)
疏曰。自性法无间种性者。谓随缘不变。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理也。离自性法无间种性者。谓不变随缘。如来藏心。不守自性。举体而为百界千如诸法。然此诸法。皆即实相。十二类生。皆如来种也。此二并指性德法身。故唐译合为一也。得自觉圣无间种性者。一心三智。照此非权非实而权而实之境。般若德也。外刹殊胜无间种性者。佛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解脱德也。闻此三德。不惊怖畏。及闻根身资具器界不思议境。皆自心识所现。亦不惊怖畏者。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如来乘种性也。
五释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魏云。若人闻说此三种法。于一一中有所乐者。随顺为说。唐云。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疏曰。三种法。即声闻乘法缘觉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