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下失。
  
  此释伏难。兼正答前问也。释伏难者。难曰。若得灭定后不断退而生上地。则正生时。岂无润生烦恼。今释之曰。然不还果圣人。对治力强。故润生位。不必起于现行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耳。正答前问者。虽灭尽定所伏之惑。有退不退。而六识中修所断种。必须断下方得生上。本无伏下生上地义。故亦无生上却断下惑之失也。且如有人于此。已断初禅二禅三禅思惑。又伏第四禅及四空思惑。而得此定。已后或起第四禅等思惑。或不起第四禅等思惑。皆不可知。但必断尽第四禅思惑种子。方生空处。断尽空处思惑种子。方生识处。乃至断尽无所有处思惑种子。方生非非想处。倘一生中灭定不退。虽已永伏非非想惑。而第四禅惑种未断。命终仍必生于五不还天。万无径生四空之理也。问曰。凡夫外道。但伏下地思惑。亦未曾断。何故展转得生上地。那含圣人。何故伏惑不断。反不生上地耶。答曰。凡夫外道。邪见取著。故但伏下地思惑。即能生于上地。报尽之后。仍复下坠。譬如仰空射箭。力尽则堕也。那含圣人。已破见惑。于三界中。不复取著。但其任运烦恼。未能顿断。故下地烦恼渐渐尽时。转转寄生上地。以次断尽。上地烦恼。便出尘界。譬如火不添薪。渐从熄灭也。
  
  若诸菩萨。先(于)二乘位(中。)已得(此)灭(尽)定。后(方)回心(向大乘)者。(则于)一切(三贤十圣)位中。(皆悉)能起此定。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七地中。犹)未永断欲界修(所断)惑(种子。)而(能)如(彼不还果人)已断(惑者一般。亦复)能起此定。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复)有(一类利根菩萨。始)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于初地乃至第)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此更就菩萨以判灭定起位也。若不尔者。指未得灭定先回心之二乘。一切烦恼。指三界现行思惑。余皆可知。二释二无心定竟。
  
   (丑)三释睡眠闷绝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故亦得无心之名。盖由)痴(劳)极(重)等缘所引身位。(身劳顿故。六情闇闭。)违前六识(令不现行。)故名极重睡眠。此(极重)睡眠时。虽无彼(四不定中睡眠心所之)体。而由彼(引起。相)似(于)彼。故假说彼(睡眠之)名。(复有感冒)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令不现行。)故名极重闷绝。或此(疲极风热等缘。)俱是触处少分(所摄。)
  
  二别释竟。
  
   (子)三总结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初正明五位竟。
  
   (癸)二释及与言
  
  (问曰。)正死生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有义。(正)死生(位。即以颂中)及与(之)言(而)显。(破曰。)彼说非理。所以者何。(圣教)但说六时名无心故。谓前五位。及(入)无余依(涅槃界者。今但)应说死生即闷绝摄。彼(死生)是最极闷绝位故。(然颂)说及与(之)言。(为)显五(位)无杂(故耳。又颂但言五位。不说六时无心者。)此(中欲)显六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各)自种(子)还起。由此不说入无余依。(以入无余依后。则不起故。)
  
  释此为二。初义非。次义正。并可知。
  
   (癸)三判通凡圣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圣唯后三。于中如来(及八地以上)自在菩萨。唯得存一。无(极重)睡(眠及)闷(绝)故。
  
  凡夫外道。皆名异生。以未证圣法故。不能入灭尽定。三乘圣人。不入无想定。不生无想天。八地已上。得法自在。故无极重睡闷。但有时入灭定耳。已上从第二卷中间至此。初分释三能变相竟。
  
   (丁)二会三能变俱转以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二料简俱转义。三结示二谛。(戊)今初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一切有情。通指十界圣凡而言之也。余可知。
  
   (戊)二料简俱转义。共有六番问答。(己)今初番
  
  (问曰。)若一有情。(而有)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答曰。)若立有情(而是)依识多少。(则)汝(于)无心位。应非有情。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然立有情。(或)依命根数。或(依)异熟识。俱不违理。彼(命根及异熟识。)俱(是)恒时唯有一故。
  
  他分自分。乃以六道相望而互论也。且如只今为人。则以人为自分。其余五道皆名他分。然正为人时。或忽起天道心。或忽起地狱心等。若但依识多少而立有情。则正起天道识时。便应名为天道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