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曰。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三受共相应。
  
   (壬)二以论释成二。初略释六位心所。二广释三受相应。(癸)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子)今初。
  
  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
  
   (子)二别释二。初释心所名义。二释六位类别。(丑)今初。
  
  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犹)如属我(之)物。(便)立我所(之)名。(须知)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所缘。既取总相)。亦取别相。助成心事。(故)得心所(之)名。(譬)如画(家之)师资。(师既)作模。(资乃)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识)所未了(之)相。即(是明)诸心所取所别相(之义也。是故)触能了此(识所缘)可意等相。受能了此(识所缘)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识所缘)言说因相。思能了此(识所缘)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其言了此之一)此(字。正)表心所(不惟缘别相。而)亦缘总相(也)。
  
  即诸心所取所别相句。一则转释上句。二则兼解下四句义也。可意等相者。等取不可意相。及中容相也。摄受。即顺益也。等者。等取违损。及非顺非违也。言说因。即境之分齐相也。正因等者。等取邪因及非正非邪因也。
  
  余处复说。欲亦能了(识所缘之)可乐事相。胜解亦了(识所缘之)决定事相。念亦能了(识所缘之)串习事相。定慧亦了(识所缘之)得失等相。由此(方能)于(所缘)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亦是)皆于所缘兼取别相(之义)。
  
  此更释别境等诸心所法。皆有助成心事之功能也。串与惯同。定慧亦了得失等相者。了于得相。起善心所。即名正定正慧。了于失相。起染心所。即名邪定邪慧。了于非得非失之相。起余无记心所。即定慧亦属无记也。初释心所名义竟。
  
   (丑)二释六位差别。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初名徧行者)。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二名别境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三名善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四名烦恼者)。性是根本烦恼故。(五名随烦恼者)。唯是烦恼等流性故。(六名不定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然瑜伽论合六为五。(以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辩(此)五位差别。谓一切性。及(一切)地。(一切)时。(一切心王)俱。(此)五(位)中。徧行俱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三性)。二(九地之两)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
  
  一切性者。善。不善。无记。三性也。一切地者。三界九地。谓五趣杂居地。乃至非非想地也。一切时者。有心无心。有漏无漏。分位差别时也。一切俱者。徧与八识心王相应而俱起也。初略释六位心所竟。
  
   (癸)二广释三受相应二。初释三受义。二明俱不俱。(子)今初。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相)违(相。及)非(违顺)二(之)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
  
  此总释三受义也。易。谓变易。脱。谓转脱。余可知。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
  
  身受亦名外受。心受亦名内受。身受有三。心受亦三。则是六受。更约六识差别。则是十八受也。
  
  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
  
  谓修无漏者。必备历艰辛。苦其心志故也。
  
  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三受)。修所断(三受)。非所断(三受)。
  
  见所断。谓与分别惑相应之三受也。修所断。谓与俱生惑相应之三受也。非所断。即无漏相应之三受也。
  
  又学。无学。非二为三。
  
  学位三受。即修所断。无学三受。即非所断。非二。谓非学非无学。指一切凡夫言之。非二三受。即见所断。又非二三受。通二所断。及非所断。学位三受。唯修所断。及非所断。无学三受。唯非所断。
  
  或总分四。谓(乐受即)善。(苦受即)不善。(不苦不乐受。即)有覆无覆二(种)无记(性)受。有义。三受容各分(为)四(性。以与前)五识俱起(之)任运贪痴。(及)纯苦趣中(之)任运烦恼不发(恶)业者。是(有覆)无记故。彼(有覆无记)。皆容与苦根相应。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通(前六)一切识身者。徧与一切(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