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又诸论中。以(前)五(识为)同法。证有第七(意根)为第六(意识之俱有)依。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净)第七。为(净)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应五识。亦无有(五根为)依。(既)五(识)恒有依。(则第)六(识)亦应尔。
  
  此广明违理也。应立量云。无学位第八识是有法。定有净第七为俱有依宗。因云。以是识性故。喻如眼等识。补特伽罗无我。即生空理。法无我。即法空理。以五同法等者。谓立量云。第六识是有法。定有第七意根为俱有依宗。因云。转识摄故。喻如前五识必以五根为俱有依。今若谓二乘圣道及无学位。但有第六识相应之生空智慧。而无第七净识为俱有依。则宗上有能别不极成之过。以俱有依不必定有故。因中犯共不定之失。以前六识。共是转识摄故之因。而五识定有所依。第六于无漏位不定有依。则外人反出不定过云。为第六如前五。一切时中定有依耶。为前五。如无漏位中第六。亦不必有依耶。初斥前非竟。
  
   (丑)二申正义。
  
  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无学。灭定。及出世道)三位。恒起现前。(颂中)言彼(三位)无有者。(但)依染意(而)说。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四位无阿赖耶者。三乘无学及佛也。初正明无染有净竟。
  
   (子)二通释染净差别。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意)。二法我见相应(之意)。三平等性智相应(之意)。
  
  补特伽罗我见。即俱生我执。法我见。即俱生法执也。
  
  初(我执相应之意)。通一切异生(恒时)相续。(若夫)二乘有学(及)七地以前。(但除无学回心者。余)一类(有学)菩萨。(于无漏位。则不现起。而于)有漏心位。(彼意仍)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法执相应之意)。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皆悉恒时)相续。(若夫)一切菩萨。(于法空智果现前之时。则不现起。而于)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意仍)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平等性智相应之意)。通一切如来。(恒时)相续。(若夫)菩萨(于初地)见道。及(初地后)修道(位)中。(法空智果不现前时。则不现起。而于)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意或)缘无垢(净识。或缘)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如来平等性智。缘无垢识。菩萨平等性智。缘异熟识也。余可知。
  
  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心所)。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黄赤)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
  
  迷杌等。喻法执。谓人等。喻补特伽罗执也。我法下释伏难。谓有难曰。上云我我所执。决不俱起。此中我法二见。何得俱起。今释之曰。用虽有别。而不相违。以同依一慧。非一心中有二慧故。又难曰。既唯一慧。何有二执。今释之曰。如一眼识。顿别青黄。如一耳识。齐闻钟鼓。亦复何违。应立量云。我法二执是有法。用不相违宗。因云。同依一慧故。喻如眼识体一而了别多色。
  
  二乘有学。(于或)圣道。(或)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中。及)有学(回心之)渐悟(菩萨。若)生空智果现在前时。(此三等人)。皆唯起法执。(以彼)我执。已(彼圣道灭定生空智果所)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无学回心)渐悟(菩萨。于)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以彼)我执已断故。八地以上。一切(若顿若渐)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无学回心。固)已永断。或(顿悟及有学回心。亦)永伏故。(若夫)法空智果不现前时。(虽在八地以上)。犹起法执。(以生空智果。与法执)不相违故。如有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我执)所依(之)所知障在。(当知)此所知障。是现(行)非种(子。若)不尔者。烦恼(种子。犹未永断)。亦应(名为)在故。(然此与)法执俱(之)意(根)。于二乘等。虽名不染。(而)于诸菩萨。亦名为染。(以正)障彼(法空)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惟)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以此法执相应之意)。不障彼(生空)智故。(又此第七识。虽随第八所生所系。然非真异熟识。但)是异熟生(所)摄。(以)从(第八真)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即引业所招之)异熟果。(问曰。前六识一分无记性者。名异熟生。此第七识。云何亦名异熟生耶。答曰。以)此(异熟生之)名。(可)通(摄)故。(喻)如增上缘。(虽正指六根。然凡)余(三缘所)不摄者。皆入此(增上缘)摄。(今异熟生亦尔)。
  
  初正释颂文竟。
  
   (庚)二证有第七三。初问答总标。二别明教理。三通妨总结。(辛)今初。
  
   (问曰)。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