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所知障障菩提耳。
(巳)七简颂唯指后三种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所显得故。初释所显得竟。
(卯)二释所生得三。初总释。二别释。三结成。(辰)今初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障智相应心品。
本来有能生种。即无始以来法尔所具无漏种子也。即以智慧为性。智慧本即别境心所。由与十一善法。徧行五法。及欲解念定四法同时俱起。故名菩提智品。只此智品。若与第八净识相应。即名大圆镜智。照一切法。无不尽故。若与第七净识相应。即名平等性智。达二无我平等性故。若与第六净识相应。即名妙观察智。善了诸法自共相等。徧知一切众生机故。若与前五净识相应。即名成所作智。能起三轮不思议化。成就利乐众生事故。八净识为所依。慧心所为能依。余二十善心所为助伴。异类合成一聚。故名为品。八识相用有别。故说有四。以其有漏障断。无漏智起。故名生得。实非本无今有之谓也。思之。
(辰)二别释二。初正释智品。二诸门分别。(巳)今初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于)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满功)德(之)现(行)种(子所)依持(体。)能现能生(自受用等三)身(四)土(及后三)智(之)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此智圆融无碍。无所不照。故以大圆镜为喻也。不缘非量故不妄。无有迷闇故不愚。无杂故纯。无染故净。功德现行。皆依于此。功德种子。皆此所持。一切现行。皆此所缘。故能现一切种子。皆此所持。故能生也。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十地大机)有情所乐。示现(他)受用身(及他受用)土影像差别。(为)妙观察智(之)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证得十平等故。名为平等性智。如第四卷所明也。由与悲智相应。依之建立无住涅槃。性唯无漏。故名一味。余可知。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藏)观(察)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诸法自相。谓依他起性。当体各别故。诸法共相。谓圆成实性。同一真如故。又自相。谓心心所色等。各有自体故。共相。谓苦无常空等。无不皆然故。能不忘失。名之为摄。能善照察。名之为观。功德珍宝。即六度道品。作用差别。即神通妙用。余可知。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佛地经论云。身化复有三种。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现业果化。语化亦有三种。一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三辩扬语化。意化复有四种。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超意化。四受领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业化用。此是以用显体。皆是智上所现相分也。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子)现(行)俱生。而智用增。(故但)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二十二法者。每一心王。皆有二十一心所相应也。能变。指内二分。所变。指外二分。有为功德。指称性所起修德。初正释智品竟。
(巳)二诸门分别四。初转得门。二初起门。三缘境门。四作用门。(午)今初
此(四智品。即)转有漏八七六五识。(及)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初此转下。一约转识成智释。次智虽下。二约智依识转释。后又有下。三约转强得强释也。智虽非识者。识是心王。智是慧心所故。智强识劣者。智则无恶慧而决断胜。故强。识则有净分而无染分。故劣也。
(午)二初起门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之本)识故。有义。此品(须俟)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以彼)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彼无间道。但违二障种子。)非障有漏(善及)劣无漏法。(此有漏善及劣无漏。)但与佛果定相违故。(又若)金刚喻定无所熏(之异熟)识。(则)无漏不(复)增(长。即)。应(已)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释有二义。第二为正。如文可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分别我法)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俱生二)执(犹)未断故。(故于)有漏等位。或有间断。(直至)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有漏等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