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智)不取(于)相故。虽有见分。而无(随念计度)分别。(故颂中)说非能取。非(谓见分之)取全无(也。)虽无相分。而可说此(根本实智挟)带(真)如(体)相(俱)起。(以此智)不离(于真)如故。(喻)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乃是亲证。)不(是)变(相)而缘。此(真如智。决)亦应尔。(以)变(相)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根本实智。)有见无相。
  
  此第三正义也。虽有见分下。释难。谓有难曰。既有见分。何故颂中说非能取。答释可知。虽无相分下。释疑。谓有疑曰。若无相分。则应无所缘缘。若无所缘。何得独有能缘。释曰。此是挟带。不是变带。挟带体相。是所缘缘。不变相状。故非相分。如自证分。亦以见分为所缘缘。而非变带。不名相分。若变真如相分而缘。即是后得有分别智。非此根本无分别智矣。初略释竟。
  
   (己)二广释二。初释位名。二释见道。(庚)今初
  
  加行无间。此(无分别)智生时。体(达)会(合)真如(理性。)名通达位。(以此位最)初照(真)理故。(所以)亦名见道。
  
   (庚)二释见道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益。(辛)今初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辛)二别释二。初释二见道。二摄六现观。(壬)初中二。初释二道义。二简二道别。(癸)初又二。初释真见道。二释相见道。(子)今初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相等故者。谓始终唯观非安立谛。不同二乘所观上下八谛诸行相也。渐顿二义。顿义为正。初言渐者。生空理浅故先证。法空理深故后证。烦恼障粗故先断。所知障细故后断。次言顿者。由大菩提意乐。有堪能力故也。
  
   (子)二释相见道二。初正释相见道。二结示唯假立。(丑)初中二。初标。二释。(寅)今初
  
  二相见道。此复有二。
  
   (寅)二释为二。初释观非安立谛三品心。二释缘安立谛十六心。(卯)今初
  
  一观非安立谛。有(下中上)三品心。一(者缘)内(身为境而)遣有情假缘(之)智。能除輭品分别随眠。二(者缘)内(法为境而)遣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徧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
  
  非安立谛。即真如也。假缘。谓无体假说之缘也。輭品即下品。乃单约我执言之。中品。则单约法执。一切。则双约二执也。类智者。即前二智流类。盖效无间道别断二障。建立前二。效解脱道总断二障。建立第三。即是后得有分别智。故名相见道也。
  
  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
  
  判此三智。自有二义。后义为正也。
  
   (卯)二释缘安立谛十六心又三。初复标二种。二别释二种。三结为九心。(辰)今初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
  
   (辰)二别释二种又二。初依所取能取立。二依下上谛境立。(巳)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也。四谛法忍。四谛法智。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无色界。除嗔。各九惑也。
  
  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智也。
  
  三苦类智忍。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别内证。言(此法忍法智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心。(法忍法智)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分)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法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证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证分立也。
  
   (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