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55-憨山老人梦游集-明-蔡德清-第103页

虽会得此道理。犹在光影门头。其生灭心。未曾暂歇一念。故闲时无事。见有道理。及对境遇缘。便被夺转去。是知此事。不是以知见道理。当得实用也。又云。作一合相观。以见破见。以相离相。以识去识。以执破执。此言固有理在。但一合相。不以两头凑泊可入者。以心境两忘。正是悟到一片处。不见有少法当情作碍。头头消归。法法显露。如此方可入一合相。今若以见识相破。正如油入面。何能破得。况见识乃病根。非破敌之具。如此作观。似有淆讹。若依经教中入。必如金刚般若六喻。即一观纯熟。自有十分相应。若从楞伽入。但于静坐。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方是工夫入头。又云。妄想无性一语中得力。便念念消归。若宗门中参。只依六祖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此最真切。日用做工夫。如此时时不忘。不必求一合相。忽一念相应。则忽然堕入一合中矣。惟今愿公不必求一合相。亦不必怕境转。但时时随心抱一则话头。日用中单看一念起处。当下咬断。便消得去。若妄想消得。便不被一切境界转。若八识迸破。大彻一番。则无境可转矣。无境可转。则心境一如。此真一合相也。
  又。
  东行。幸见公真正道人。可谓不虚往矣。山野老年栖息青山白云之中。与世日远。公利生之愿正弘。晤言未有日也。喜公进道工夫甚锐。诚一日千里。但趋修固易。而忘功绝证为难。以耽着玄妙。静沈窠臼。久之。不觉堕落知见魔网。此从古学道之难过一关也。若透过此关。是为百尺竿头进一步。到此一味平常。更无甚奇特。所谓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如此。则通身毛孔。浑放光明。决不是思量境界。决不坐光影门头。此处只贵步步埽除。自然得到大休歇耳。
  又。
  奉手教。辱法爱惓惓。心神契会。不隔丝毫。光明藏中。本非形骸可隔。信非虚语。委悉近日工夫。日见平贴。已蹈省力安乐之境。足征大精进力。所云。旧时鼻孔一毫着不得。正是得力处。但就中一毫着不得处。更有誵讹在。直须透过。古人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正恐坐在无事甲里。若不勘破。将来转身更难。岂不见云门道。有二种光不透脱。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隐隐似的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法执不忘。己见犹存是一。直饶透得。放过即不可。子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古人初以见道为难。及乎见道。而法执最难遣。多堕在此。所谓认着依然还不是。此中工夫。虽无着精彩处。而舍法见一着。不可不知也。高明以为何如。昔从念念舍去。舍到无可舍。亦不坐在无可舍边。自然不被见縳。则通身如大火聚矣。
与鲍中素仪部
黄山白岳。久在鸿蒙。何缘山灵现瑞。感大护法。使苍岩翠壁。一旦幻出梵宇珠宫。致黄金妙相从空而来。贝叶真诠自天而降。顿令无佛之国土。涌出华藏之庄严。摄化无量人天。同入极乐世界。如此妙用。全在尊慈一念真心流出。其功德利益。岂小小哉。山野钦闻遥空赞叹。第恨衰老。无能一瞻礼耳。顷卜匡庐一壑。以送余年。幸陈赤石公作山门檀越。将邀海内高贤。重刻莲花之漏。书来云。荷长者为祗园首唱。念匡庐名胜。得高贤击节。岩壑生光。第山野有愧远公。不堪作东林社主耳。
  又。
  新岁承使者远至。辱慈念惓惓。欲山僧一行。以结法喜之缘。初心欣然。前已具悉。顷得汪司马公书云。辽警甚急。昨二月廿日出师。四路大将。已丧其三。八九万生灵。一旦齑粉。大可寒心。止留李将军一路。辽极难支。恐其长驱。大可忧也 庙堂纷纭。无画一之策。征兵转饷。急于星火。此何时也。吾徒山林所赖太平。念此人心汹汹之时。屏迹倾诚诵祝之不暇。又安敢轻事遨游乎。此其一也。且闻京师震动。南北禁僧。而游食之徒。无措足地。傥闻山野所至。望风而趋。难必其不来。恐地方不便。此其二也。始以一行为快。嗣有一事可虞。故不敢轻进。特此奉启。伏乞慈谅。姑徐图之。以俟后期。
  又。
  承示近来做工夫。于本地渐有入处。欲得秘密一语。以为捷径。原夫此事本来无密不密。但在当人一念上做。即看话头一着。亦是不得已而用之。但要一识破日用现前知觉之心。尽是妄想用事。纵有道理玄妙之知见。尽是识神影子。皆心意识边事。总之不曾了知离心意识一着。故凡举心动念。都落妄想窠臼耳。所以佛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即马鸣所言。一切众生从本以来。未曾离念。是知众生日用种种妄想。究竟只是一妄念耳。然此一念。即是最初起迷之源。从无始至今。但只是此一念。更无第二。即心意识。总属一念上起。惟今做工夫。能将此一念看破。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清矣。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祗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来觑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