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7-藏外

41-妙法华莲经玄义节要-明-释智旭-第4页

。则成四种。利人闻世界。解第一义。此对释名辨体即足。若钝人未悟。更须为人生善。对治破恶。乃入第一义。则具用四也。五重玄义。意兼利钝。四悉檀法。专为钝者。对义是同。次第则异。
第二别释五章。初释名为三。一判通别。二定前后。三正解。妙法莲华名异众典。别也。俱称为经。通也。立此二名。凡约三意。谓教。行。理。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部部别异。金口梵声。通是佛说。故通别二名也。约行者。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言无非正说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文殊称善。大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约理者。理则不二。名字非一。智度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大经云。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如天帝释有千种名。名异故别。理一故通。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即行之通别。或言实相。或言佛知见。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别。约此三义。故立两名也。
二定妙法前后者。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便。应先妙。次法。如欲美彼。称为好人。笃论无人。何所称好。必应先人。后好。今题从名便。故先妙后法。解释义便。故先法后妙。虽复前后。亦不相乖。
三正解为二。先略示。次广说。(应补科云。先释别名。次释通名。释别名二。先妙法。次莲华。乃用此科接之。)略示因具三义者。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果体具三义者。体徧一切处名体广。久已成佛。久远久远。名位高。从本乘迹。过现未来三世益物。名用长。是为因果六义异于余经。是故称妙。又乳经。一种因果广高长。一种因果狭下短。则一粗一妙。酪经。惟一种因果狭下短。但粗无妙。生酥经。三种因果狭下短。一种因果广高长。则三粗一妙。熟酥经。二种因果狭下短。一种因果广高长。则二粗一妙。醍醐经。一种因果广高长。但妙无粗。又醍醐经妙因妙果。与诸经妙因妙果不异。故称妙也。复次观心释。若观已心不具众生心佛心者。是体狭。具者是体广。若己心不等佛心。是位下。若等佛心。是位高。若己心众生心佛心不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短。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长。复次于一法界。通达十法界六即位者。亦是体广。亦是位高。亦是用长。初约十法界。是显理一。次约五味。是约教一。次约观心。是约行一。次约六即。是约人一。略示妙义竟。
广说者。先法。次妙。法者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又经。但以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彻见内外弥楼山。即天眼。洞见诸色而无染著。即慧眼。见色无错谬。即法眼。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若此。一眼具诸眼用。即佛眼。此是今经明众生法妙之文也。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耳鼻五根。例亦如是。央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如是。大品云。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又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眼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此即诸经明众生法妙也。佛法妙者。如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法不出权实。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佛权智妙也。如是二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法妙。心法妙者。如安乐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心纯是法。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今依三法。更广分别。若广众生。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若广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众生法为二。先列法数。次解法相。数者。经论或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或明二法摄一切法。所谓名色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或明三法摄一切法。谓命识暖。如是等增数。乃至百千。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也。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