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得入。妙用河沙。
简于是言下大悟。曰。弟子始知本性不遥。涅槃寂静。无余有法。一切现前。言已。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宝钵.缯帛。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重加修饰大师写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静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今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座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泽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泽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师说法化世。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众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师之法藏。何人传受。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云。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时韶.新两郡各修塔庙。僧俗莫决所之。两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
前韶州刺史韦据撰碑。会人忆取首之记。遂走以紩叶漆布固护师颈。
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夜。忽闻塔中铿然有声。僧众惊起。见一人裹白巾从塔中出。逾垣而遁。寻周视什器。一无所失。俄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州。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切加檎捕。五日。于石角村获贼人。送韶州鞫问。云。姓张。名行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令取六祖大师首。归东海供养。
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啗-口+王]曰。如何处断。
[啗-口+王]曰。若以国法论理。固当宜然。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欲求供养。罪可恕之。
柳守叹嘉。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为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奉。专令僧众严加守护。勿令遗坠。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南越记云。晋初。海内崩裂。各据兵权。署曹叔良为镇南将军。知平南总管事。晋克复之后。以王爵封叔良。本山双峰间。叔良有别墅。舍其地为双峰曹溪。曹溪由是名著。
宝林寺者。梁天监中。有僧经始之刻石。曰。却后一百七十年。有大权菩萨说法度人。传化四方。学徒雾集。宜以宝林题之。州将具奏。仍御书其额。
至仪凤二年。大师驻锡。皆符先记。后改额。神龙中曰中兴.曰法泉。后三年曰广果。开元九年曰建兴。肃宗曰国宁寺。宣宗曰南华。迄今无燕雀栖止。有达磨祖师所传袈裟一条。西域屈眴布。缉本绵花心织成。有云丝布者。非也。其衣青黑色。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辨塑真.道具等。生塔者尸之。
开元中。广州观察使宋璟作礼于塔。见上足令瑫问曰。云何名无生法忍。
瑫曰。知生既如。一切皆尔。是名无生。于生自在。是名法忍。知灭不灭。是名无生。善法不忘。是名法忍。发菩提心。是名无生。诸结不起。是名法忍。对境不嗔。是名无生。不恼他人。是名法忍。内无妄念。是名无生。外无染污。是名法忍。般若无住。是名无生。智慧观照。是名法忍。璟闻。顶受之。遂佛弟子礼。
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
今上践祚。
明肃太后助政。奉慈听断。天下治平。上独留心于禅法。盖天启其衷也。尝遣使迎请衣钵入宫中。久留申供。弥加宝饰。冀永殊迹。
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