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云若是住相之福我不说多以是无住之福是故说多也。

  ●疏二初引论正释。

  偈云佛智慧为本非颠倒功德论云显示福非颠倒佛智为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

  偈云下标也论云下释也意云心识住故故成颠倒颠倒故福皆虚妄佛智无住依之作福即非颠倒非颠倒故皆真实也取相者是有漏福故不说多离相者是无漏福故说多也。

  ●二问答解妨。

  问福性空故福多者前说妄心性空妄亦应多答福以佛智为本顺于性空故悟性空福则甚多心识颠倒违于性空故悟性空则心识都尽。

  问意可知违顺等者谓一法界心本来无住本来空寂佛智空而无住故言顺妄识住而不空故言违所言不空但妄识不空非真实不空也苟忘怀而达之则无所不喻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诸佛以无为得名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此约法身佛故以为疑。

  初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云何下结成疑也此约下出疑所依意云既言无相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由无身故现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问答可知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色身见佛释意云以约胜义非世谛故由此不应定以色身见于佛也。

  即随形好也如镜中无物方能现物故论云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然相好二种亦非不佛此二不离法身故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亦得言有故说成就。

  随形好者八十种也法数如常即小相也随其身形一一皆好故八十好即色身镜中下喻明也故知镜中有物却不能现物如凡夫虽有法身不能现相好者盖缘有物所言物者妄身心也论云下约性相拣收也毕竟等者约体拣然相好下随相收也此二下释相好为佛之由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是故下约存泯会释经文言无者约体而说释即非色身言有者随相而说释是名色身成就者魏经即是今文具足义也。

  
  ○二由无相故现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征释之意如前。

  即三十二相也一一如前色身中说。

  三十二相者法数如常即大相也一一等者前从镜中无物已下义意并同前文已明今不别释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若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与前疑同时于第三中起起则同时断成先后非从次前文来若言从彼来者已悟非身之身何疑无说之说思之可见云何下结成疑也意云声不自声依色而发既无所依之色何有能依之声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三如疏列。

  
  ○断之文三初遮错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谷中无人能作音声故。

  此喻明也意云以有外声遂有响答谷中实无此响之者说法亦尔法身实无能说之者以机感故遂见如来有所说法又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据此却由无念故方能说法是故遮云勿谓等也。

  
  ○二释所以。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征意云以何义故令汝不作是念释意可知。

  世尊达诸法空毕竟无执今言有说是谤佛执法也。

  如文可解。

  
  ○三示正见。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偈云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大云云若言无说是真说法若言有说不名说法是谤佛故。

  如佛法亦然者佛既无身故现身法亦无说故强说以佛例法故云亦然二差别者论云一者能诠名句文也二者所诠义也此能所诠若望于佛俱是所说通名法也不离法界者论云释是名说法法相之界故名法界说法无自相者论云释无法可说谓相即性故言说缘生无自性故又解不离法界下二句俱是释无法可说谓此二种不离法界法界之外无别二法自相可得以此二法自相本空不可得故此即以下句释上句也真说等者夫为说法当如法说名真说法法离一切名相分别若称此说是如法说故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然第三第五第七及此四处皆明无说者意各不同以第三疑化身有说第五疑证智可说第七明佛无异说此又疑无身何说以此为异也然诸疏于十八九之间约魏本经文皆出一疑龙外皆云何人能信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