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也俱解脱佛也俱不解脱凡夫也。

  ●三结。

  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以前推穷一切过患根本是其我法二执二执若遣二障即除二障若除则诸过自灭由是过患之源即是二执为除二执故演斯经故知此经是大良药故心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等乃至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欲知此经除二执者如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除我执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除法执也如此类例遍于经中。

  ●二中二初标。

  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

  如文可知。

  ●二释。

  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疑者于理于事犹豫不决即心所法中烦恼一数然有二种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谓蕴在藏识未显发者名为未起现行谓动之于心或形之于口名为现起遮则遮其种子不令起于现行断则断于现行即自除其根本其犹筑堤防水倾津泼焰其义可见即经下指经也然准经即答三问已展转而断起复连环故云节节至二十七然遮断之言总有两意一则经中有须菩提陈疑处是现行即第二第十一第十九余无问辞皆种子也二即当时尽是现行望于后代总名种子斯则断现行时即是遮种子也然二意中后意稍切故二十七疑皆言断而不言遮也。

  ●三中二初标。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

  ●二释。

  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泛论业有三种谓善恶不动受有三时谓现生后若今世造善恶今世受苦乐者名顺现报业若今世造善恶次生方受名顺生报业若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业今世有人造善恶业目下无报便疑无因果者良由不达此三时报也故佛名经云行善之者触事轗轲行恶之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我经中说有三种报如上所叙今言转灭者二中唯转恶业以违理故时则通三然此恶业受报准小乘宗说有定不定如初篇四重名为定业僧残已下名不定业以此对时应成四句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俱定俱不定若此经说者则不然以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名不决定业所言不定者或轻或重或受或不受也问若然者何以大般若中云唯除决定业应受报耶答但转重成轻非令不受故无违也如此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言先世者有二意一前生之前名为先世二未持经前名为先世虽通此二后义为正也今以三涂之业用轻贱代之令报不定生报现偿令时不定此皆转重令轻也其灭轻不受经则无文经虽无文义乃合有然有两意一者以重况轻意云重业既转之令轻轻业故宜不受二则曾堕三涂之者出在人中犹有余业即贫穷诸衰等苦今既不堕三涂则余业必免亦是时报俱不定也。

  ●四中三初标。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

  ●二释二初未说失为凡小。

  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

  佛成正觉者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示成正觉也未说等者即成道之后十二年已前但说人天因果及四谛缘生未说三空般若无妙慧者妙慧谓无相甚深般若也此是法空之慧以未说般若未显法空故无此慧也施等住相者等于戒忍等四住于我人众生等相及住法非法相也既住我法等相则成世间因果故皆有漏也此说凡夫依人天教者或滞二乘者设有断惑证真不无厌苦忻乐纵出三界亦堕声闻缘觉之地此依小乘教者若准凡夫兼无粗慧就胜通说故言无妙慧也。

  ●二已说得为佛因二初顺释。

  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

  即十二年后说诸部般若之教诠显妙慧妙慧即第六般若波罗蜜以法身是真如妙理本不生灭但以烦恼覆之名如来藏若妙慧照破烦恼真理显现成大法身故说妙慧为法身因也五度等者五度即施戒忍进定应身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之体也此由积集五波罗蜜之所感得故言五度为应身因也。

  ●二反显。

  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

  非波罗蜜等者虽行施等由无慧导皆成住相由住相故便成有漏但成世间善因乐果故非佛因也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三结。

  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福慧属因即五度六度是能严也两足是果即真身应身为所严也然诸佛果德虽无量无边以要言之不过此二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意谓由无般若致使施等非波罗蜜不成佛因故须福慧二严乃成两足妙体然前五与第六互相资助以真应二果必须具故其犹胶青彩色彩非胶而不着胶非彩而无色六非五而无相五非六而无因如经云应无所住即修慧也行于布施即修福也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修慧也修一切善即修福也此例甚多。

  ●五中三初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