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55-醒世录---第80页

猪。以是为毒。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至维那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腹胎。日三自归如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乾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尚。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比丘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唯越致。
神卫
归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罗那。三名陀摩流支。归法有三神。一名法宝。二名呵责。三名办意。归僧有三神。一名僧宝。二名护众。三名安隐。
(杀戒有五神。一名波吒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睺那。四名呵那吒。五名颇罗吒。)
(盗戒有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那。三名僧喜。四名广额。五名慈善。)
(淫戒有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
(妄戒有五神。一名美旨。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
(饮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
八戒
会名
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也。
功能
如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如一日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入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又智度论。问曰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无量功德。若十二月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何也。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哀。是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
三聚部
戒相
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凡论戒。枢要有三。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谓十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谓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复有三种。一者戒种。种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无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摄是。然此度摄。若随威像。则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称为七。若就德位。遂号七地。及十三住。
优劣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避苦役。求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槃。是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愍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实相。是为上上人持戒。
感应缘(三验)
晋卢山释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语不伤物。耽好经典。善于讲说。乐住卢山。与远同止。又别立一茅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时有至房者。并闻殊香之气。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辄驱令上山。人去后还复循伏。至晋义熙十年。遇疾危笃。而专谨戒律。埶志愈勤。虽枕痾苦。而颜色怡悦。少时忽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卒。道俗在山咸闻异香。七日乃歇。
隋终南山悟真道场释净业。汉东隋人也。精研律部。博综异闻。仁寿二年。被举送舍利于安州景藏寺。初欲行于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寺。忽感异香满院。众共嗟怪因而树立。将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阁上。闻众人行声。及往掩捕。扃闭如初。塔北有池。沙门净范。为诸道俗受菩萨戒。乃有群鱼游跃。首皆南向。似受归相。范即乘船入水。为鱼授戒。鱼皆回头绕船。如有听受。都无有惧。业庆其遇。乃以舍利置于佛堂。先有塑菩萨一躯。不可移动。至明乃见回首。面向舍利。状类天然。
唐华州郑县人张法义。年少贫野不修礼度。于贞观十一年入华山伐树。遇见一僧坐岩穴中。法义便就与语。会天晦冥。僧设松柏末以供食之。谓法义曰。贫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见。因为说俗人多罪累。死皆恶道。至心忏悔。可以灭之。乃令净浴清净。披僧衣。为忏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义病死。埋于野外。贫无棺椁。以杂木瘗之而苏。自推木出归家。家人惊愕。审问知活乃喜。法义自说。初有两人来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门。又巡巷南行十许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法义至一曹。官曰将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案。案簿甚多。盈一床。主典对法义前。披检云。案簿多。先朱勾毕。有未朱勾者。则录之曰。贞观十一年。法义父使刈禾。义反顾张目私骂。不孝合杖八十。始录一条。即见昔岩穴中僧来。判官起迎。问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