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函)。

  般若经云。断三结名预流果(三结者。一身见。谓执有我故。二戒禁取。谓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三疑。谓不了谛)。薄贪瞋痴。名一来果(于施无著。是名贪薄。于乞者生慈。是名瞋薄。施已回向菩提。是名痴薄)。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五结者。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贪欲。五瞋恚)。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上五结者。一色爱。谓色界爱。二无色爱。谓无色界爱。三无明。谓心不了。四掉。谓心躁动。五慢。谓心自高)。令所有集法。皆成灭法。名独觉菩提。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名无上菩提。(为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学人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无学人者。阿罗汉。辟支佛。(仁字函第八卷)。

  显宗论云。何名有学。谓学意未满故学。何名无学。谓阿罗汉诸自利行。修学已成。惟应作他利益事故。

  ○复次尽智未生。前七圣者。皆名有学。尽智已生便成无学阿罗汉。(縻字函第二卷)。

 ○初二三结虽难解  ○九十八使尚应除

  婆沙论云。顺下分结。下有二种。谓界下。有情下。由初二结过患重故不超欲界。由后三结过患重故不越异生。乃立此五为下分结。初之二结。犹如狱卒。后之三结。如防逻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狱。有二狱卒。恒守御之。不令辄出。复有三人常为防逻。彼人设以亲友财力伤害狱卒走出。三防逻者。还执将来闭置牢狱。牢狱即喻欲界。罪人即喻异生。二狱卒者。喻初二结。三防逻人。喻后三结。若有异生以不净观。伤害贪欲。复以慈观。害于瞋恚。离欲乃至。无所有处。生初静虑乃至有顶。彼有身见。戒禁取疑。还执将来置欲界。复次预流一来。所起诸结。顺生下故。犹复现起。似异生业。谓着杂彩涂饰香花。受畜金银珍玩宝物。亦与男女同处一床。行非梵行。名为似异生业。复次五顺上分结。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惟不还者。所起诸结顺上分故。(离字函第九卷)。

  法数云。十使。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禁戒取。十邪见。如是十使。能遍三界之中。分于四谛之下。变成九十八使。摄入见谛思惟二门。

  ○见谛惑八十八使(欲界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灭谛下各有七使。并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共三十二使。○色界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谛灭下各有六使。除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除瞋及身见边见。共二十八使。○无色界四谛下皆如色界除。亦共二十八使。都计有八十八使)思惟惑十使(欲界四使。谓贪瞋痴慢。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色界三使。贪瞋痴。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无色界三使。贪痴慢。此思惟三界合有十使。并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使亦是罗汉向断。至果方尽)。

 六欲且非定修地  八智可除烦恼根

  婆沙论云。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欲地。色无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不可以缘不定界智。断定界结。

  ○又问。云何八智。谓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复次法智猛利。不多用功。能断不善无记烦恼。譬如利刀能断于铁。何况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利。多用功力。乃能断无记烦恼。何能断不善烦恼。譬如钝刀。虽多用功。能断草木。何能断铁耶。(隐字函第十卷)。

  大婆沙。问云。何为智。答。五识相应慧有三种。一善。二染。三无覆无记。善者谓惟生得善。染污者谓惟修所断。贪瞋痴相应。无覆无记者。谓异熟生。意识相应。善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有三种。一加行得。二离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谓闻思修。闻所成慧。谓于文义。如理决择。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边世俗智(以世俗智为自性故)。无量解脱胜处等。离染得者。谓净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等。生得者。谓生彼地。法尔所得善。无漏有二种。一学。二无学。学谓学八智。无学谓尽智(诸烦恼尽故名尽智)无生智(我已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是名无生智)。○(颠字函第五卷)。

 初果七生方罗汉  复劫八万入菩提

  婆沙论云。须陀洹。初入圣流。故名为预流(惟受七有七生天上人中得尽苦际)。须陀含。名为一来(虽断欲界修惑六品。有余三品未断。尚更一度来生欲界中)。阿那含。名为不还(虽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上生色界更不还来。受生欲界)。阿罗汉(有四义。一者应供。二者杀贼。三者远恶。四者不生。谓三界惑尽更不生也)。○(正文箴函六卷注文弁函三卷)。

  毗昙心论。二乘圣人所断烦恼。分别九种。下品三种。下下。下中。下上。中品三种。中下。中中。中上。上品三种。上下。上中。上上。(都字函第三卷)。

  涅槃经云。须陀洹果。经八万劫。得阿耨菩提心。须陀含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