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植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植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雅字函第一卷)。

 ○随信行人从闻入  ○随法行人乃慧修

  毗婆沙论云。若信他言入圣道者。名坚信。若自思惟入圣道者。名坚法。以定入圣道者。名坚信。以慧入圣道者。名坚法。(规字函第二卷)。

  毗昙心论云。随信行非利。是信他法得行义也。随法行利根。是智慧。不信于他义也。未离欲界。欲趣向于初果。名向须陀洹果。(都字函第三卷)。

  婆沙论云。随信随法行人。超越异生地。未得预流果。问何故名异生地。答。一切圣者。皆名同生。此异于彼。故名异生。(离字函第五卷)。

 ○少善为何能解脱  ○一心回向证菩提

  婆沙云。有人以一抟食施。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能作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一大会也)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持一日斋。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终身持戒。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诵持一偈。能种解脱分善根。至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何以故。若以此事回向解脱涅槃。永离生死。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解脱善根。若不如是回向。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学多闻。而不能种解脱善根。有近有远。近者前身中种。此身成熟。来身解脱。远者曾种。经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达分善根。声闻所得解脱分善根。可回向趣辟支佛。辟支佛所得解脱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分字函第五卷)。

 ○戒定慧初离缚结  ○闻思修后观门开

  解脱道论云。戒定慧。谓解脱道。戒者威仪义。定者不乱义。慧者知觉义。解脱者离缚义。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云何戒为初善者。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猒患。以猒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又以戒除恶趣。以定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背字函第一卷)。

  发菩提心论云。修习禅观。由三法生。谓闻思修慧。云何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无有猒足。云何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即生猒离趣佛智慧。云何修慧。谓离欲不善法。渐次修入。(命字函)。

 ○一贯显宗之全章  ○备见历修之有序

  (自此入修不净息念二观渐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之功也)。

  显宗论云。已先安住清净尸罗。及闻思修。将趣见谛。由何门入。于是即说颂曰。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论曰。修行多种。依二门入。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且不净观治贪。息念治寻。先辩不净观相。颂曰。

 为通治四贪  且辩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论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对治四贪。依二思择。一观内尸。二观外尸。利根者。先于内身皮为边际。足上顶下。周遍观察。令心厌患。若钝根者。烦恼猛利。难可摧伏。藉外缘力。方能制治。故先明了观察外尸。渐令自心烦恼摧伏。谓彼初观外尸时。先起慈心。往施身处。观外尸相。以况内身。彼相既然。此应亦尔。应修八想。伏治四贪。为治显色贪。故修青瘀想。及黑赤想。为治形色贪。故修被食想。及分离想。为治妙触贪。故修破坏想。及骸骨想。为治供奉贪。故修胖胀想。及脓烂想。惟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伏治如是四贪。约所修行。说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且修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于眉间。或鼻额中。随所乐处。专注不移。最初系心。假想自身足指等处。下至能见锁裹白骨。由胜解力。渐广渐增。乃至具见全身骨锁。观行未成。但由想力。观行成已。便由慧力。此位未成。故由想转。见全身已。复方便入缘外白骨不净观门。谓为渐令胜解增故观外骨锁在己身边。渐遍一床。一房一寺。一园一里。一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惟观自身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初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渐增。于自骨中。复除足骨。渐次上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观成。名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超作意位。应知至此。不净观成。以无贪为性。诸所应为皆究竟故。次辩持息念者。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论曰。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