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勤求方便。学问坐禅诵经。于佛法中。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至大菩提。(训字函第二卷)。

 戒虽品类有等差  心或优劣无定限

  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持戒生人间。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德字函第三卷)。

  佛报恩经云。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五戒中又分三。如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说。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义故。随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无定限也。(器字函第六卷)。

 立制作为所不应  互检持犯之有异

  报恩经云。五戒优婆塞有五不应作。一者不得贩卖畜生。二者不得贩卖弓箭刀仗。三者不得酤酒。四者不得压油。以天竺麻有虫故。若无虫处。压油无过。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业。外国染法多杀诸虫。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堕五大染数。(器字函第六卷)。

  优婆塞戒经云。五不应为。不为罗网。不卖毒药。不为酿皮。不为樗蒲棋博。不为种种伎乐。又五。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克字函第三卷)。

  摄大乘论云。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释曰。如来制戒。有立二意。一为声闻自度。故制戒。二为菩萨自度度他。故制戒。声闻菩萨。立意受戒亦复如是。故此二人。持戒有异。如声闻安居中行则犯戒。不行则不犯。如菩萨游行而于众生。则有利益。不行则犯。行则不犯。(与字函第一卷)。

 律章轻重有明文  劫数攸长诚可惧

  僧羯磨云。犯波罗夷者。如断首已。不可复起。不可共住。(入字函第一卷)。

  毗尼母云。波罗夷者。弃诸善法。永无忏悔。名僧残者。有少可忏之理。若欲清净。大众为忏。此罪可除。残有少在名为僧残。偷兰遮者。于粗恶罪边生故。欲起大事不成。波逸提者。非断善根。乃枝条罪。波罗提提舍尼者。误作非故。突吉罗者。犯身口律仪。(犹字函第七卷)。

  戒律轻重经云。比丘轻慢佛法。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犯波罗夷。如他化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奉字函第十卷)。

 一月有六持斋日  四天王众察人寰

  堕舍迦经云。一月六日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若贤善人。急欲得阿罗汉道者。若佛道者。若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斋亦善。(若字函第四卷)。

  四天王经云。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修罗减损。(德字函第三卷)。

 莫轻半日微斋力  可储六十万年粮

  杂譬喻经云。昔大檀越请佛僧饭。有一卖酪客至。因留其饭。劝持斋戒。听法暮归。妇言。我朝未饭。延待至今。强令相伴。败坏其斋。半斋之福。七生天上七生人间。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三曰少淫。四曰少睡。五曰生天识宿命也。(图字函)。

 五根无犯一心制  一饮能令五戒亏

  涅槃教诫经云。佛告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入于五欲中。譬牧牛人。执杖视之。无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无辔。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羊字函第五卷)。

  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饮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与盗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佛告诸比丘。汝等若称佛为师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滴。亦不得饮。(亏字函第三卷)。

 戒瓶全则物随生  戒瓶破则物随失

  杂譬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