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尽。梵行已立。证阿罗汉。(斯字函第一卷)。

 ○惭愧螺蚌尚知经  ○可悯最灵蹉过佛

  真歇禅师。跋金刚经。验云。昔王待制。船自汉江。为风浪击作。危急之甚。遂将平昔所诵金刚经。投于水中。而风息浪静。后至镇江。见舟尾百步外。似有一物。出入无时。使渔者取之。即无数螺蛳团成一毬。剖之外。湿而内干。视中。乃昨所投金刚经毫发无所损。叹曰。且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动数千里。穷古逮今。舟船往来不可数计。然未闻有持是经。自彼而至此者。螺蛳一见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求于脱轮回生死也。呜呼。万物之中。唯人最灵。其有毕生。不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财色荡没。不能受持者。尚螺蛳之不如。谓之最灵者。孰与之哉。

  懈怠耕者经云。有一耕人。见佛行过。心中虽喜。不去礼佛。乃云。田耕未竟。种又未下。若要见佛。须待闲暇。佛难值遇。懈怠如此。已过六佛。不得度者。此即非今世也。(自释迦至弥勒。方见二佛。蹉过六佛。不知几多劫。甚字函)。

 ○当知经书即赦书  ○可免铁围并铁棒

  佛日禅师普说云。有任观察。倾心释氏。遍参知识。每叹曰。余幸得为人。其形体不全。及不识所生父母。想前世轻薄于人。招此报应。誓遇休日。归私家。绝人事。炷香礼佛。刺血写华严经一部。每一字礼三拜。愿来生识所生父母。忽一日有客相访。任出迟。客怒曰。人来相访。何懈怠如此。任笑曰。在家中写一卷赦书。客询其故。乃露诚出经示之。曰。此阎老子面前。吞铁丸吃铁棒底赦书。客闻其语。扣头回舍。亦如任写经。

 ○迷诵千章何所益  ○洞明一句乃成功

  出曜经偈云。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

  (殿字函第五卷)。

  问曰。作如是说。有看经而不晓理者。徒劳何益。答曰。看经岂是无益。第恐随行数墨。只贪遍数为功。不穷其义。义既不穷。安得成道。问曰。吾佛谈玄说妙。众生根有利钝。终竟不能穷其义者。又作么生。答曰。义虽未明。其诚若至。足可扶危益算。亦为入道之初。如今生根钝不明理趣者。盖于前世生中。教典未尝入手。夙既不览。今曷强明。但且随分看去。下个最初种子。乃为后世苗裔。次第结果。成佛有分。岂不见善财龙女。古今知识。才出头来。一闻千悟。盖已致力于多生。岂此一旦顿能成办尔。

 ○宝闇无灯曷得知  ○佛法虽慧莫能了

  华严经偈云。

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平字函第六卷)。

 ○古者为法丧形躯  ○今人何幸现公案

  宗镜云。仰思旷古。求法之人。释迦文等。投身大火。翘足深林。析骨剜身。剥皮刺血。乃至常啼东请。善财南求。药王烧手。普明刎头。皆是知恩报德之人。为法亡躯之士。今劝后学。生殷重心。勿得自轻。虚掷光景。(车字函第四卷)。

  又云。圆宗罕遇。若芥子投于针锋。正法难闻。犹盲龟值于木孔。若非夙熏乘种。久积善根。焉偶斯文。亲得传受。所以古人重教轻财。则输金若市。或亡身为法。则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财。岂齐至教。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富字函第六卷)。

 ○利之至险尚可求  ○道既在心何难得

  又举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在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间勤苦。求利之志耳。如或坚求志道。晓夕忘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凝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无不获。况道之在心。信无不得矣。故知训格之言。不得暂舍。可以镂于骨。书于绅。染于神。熏于识。所以楚庄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此乃成家立国。尚轻珍重言。况宗镜中。言下契无生。闻之成大道。宁容轻慢乎(同上)。

 ○虽然流出大藏教  ○争奈元无一字谈

  楞伽经云。大慧白佛。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白言。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重说颂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