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5-礼忏部

37-中国撰述礼忏部-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宋-净源-第1页

續藏經 首楞嚴壇場修證儀
 宋 淨源編敘
首楞嚴壇場修證儀
晉水沙門 淨源 編敘
  大首楞嚴經者。乃九界交歸之要門。一乘冥會之妙道也。徵誦呪則六時圍壇。辨證果則百日宴坐。雖事儀而沖邃。實理觀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觀而均七大。黜魔境而歷聖位。則近古章句。亦云備足。景祐初。(淨源)忝授斯經於長水疏主。暨縉雲尊者之門。雖學以植其志。思以篤其道。而唯務節錄奧義。編述鈔文而已。至若結界持呪之宏規。銓次禮請之懿範。則未暇執筆也。熈寧四年。講道于青墩寶閣蘭若。誨人之餘。歷觀長水孤山諸疏。金衡聞薰等鈔。博採壇場之量。遐求敷設之儀。刊修懇願之功。緝綴懺罪之要。竝皆考文責實。條析異同。亦詶門學(宗禮)之再請也。然則麗藻鴻辭。大有慚於前喆。而遷善遠罪。亦無愧於後昆云耳。
  修懺法儀。略明十種。
  一者。壇場方軌。  二者。啟請賢聖。  三者。供養觀門。  四者。稱讚如來。  五者。禮敬三寶。  六者。圍壇誦呪。  七者。滌業規品。  八者。懺悔發願。  九者。旋繞念誦。  十者。析通觀法。
  (若夫淨身方法。備如圓覺行願二本懺儀。願諸學者。詳而觀之。稟祖訓焉)。
壇場方規第一
昔者吾佛大聖。以中人之過易生。惟其靜也。可以制諸本。於是梵剎壇儀。多附于深邃巖谷。幽僻林泉。既與居民相遠。揚揚之塵不驚。轔轔之車不來。情偽無以動其心。是非不得交其意。心意既靜。庶幾進道耳。今經之建壇也。此於既無雪山白牛。準經。但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以旃檀。沈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雞舌(香名出處。具如續漢書。并異物志)。以十香。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國語云。壇之所除地。曰塲)。方圓丈六。為八角壇(鄭玄注禮云。封土曰壇。封者。起土界也。謂先除地為場。後取黃土。和香為泥。於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高低之量。隨供具之多少。可以意取。古人以一角二尺。二八十六。為一丈六。集解謂其太窄。當取徑有丈六。如方等行法。亦令作壇。縱廣一丈六尺耳)。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或以木刻蓮華用金銀薄貼之。亦從所宜。仍裝飾函子。盛首楞嚴經。置於蓮華之前)。華中安鉢(或紺色。白色瓷鉢亦通)。鉢中先盛八月露水(餘時但盛淨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鑪。間華鋪設。莊嚴香鑪。純燒沈水。無令見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鑪。以兜樓婆香(舊云白茅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鑪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享獻也或作饗)。令其四外。徧懸幡華(供聖之物隨方有無。有須盡求。當須日日盡力供養。以希冥助。如力不及。聽從初日至終。率己長財。以伸竭誠)。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荼利。與毗俱知。四天王等。頻那夜迦(翻梵從華。義見諸文)。張於門側。左右安置。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於初七日。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誦呪數儀。見下文)。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柰耶。先有願教(具如金衡鈔文)。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呪。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乃至。從三七日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建壇。并修方便正修。並宜六齋日建首。禮誦儀謂。若盡依教文。立壇致敬等。實為難事。但隨方所辨。量力而行。理應無咎。然則去聖踰遠。遵教彌寡。苟待緣具。方成禮誦。則使未習。望涯自絕。斯言有徵。吾嘗取之。特注于茲。將告來者)。
啟請賢聖第二
(圓通懺主。本證妙覺。號正法明。迹居補處。名觀世音。造修者。初入道場。稱念尊號。旋繞一匝。至壇場前。或法座前。敷尼師壇。正身佇立。發殷重心。恭請三寶。雖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若不虔誠。禮請無所感降。故此經云。於初七中。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羅漢。乃至十方如來。一時頓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瑠璃。今應一心慎勿散亂。五體投地。三處翹聳。心存目想一切三寶。主懺者。首唱云)。
  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總禮三寶一拜。互跪執手鑪。燒眾名香。恭請賢聖。或獨自修者。除初四字。但頂禮三寶。依圓覺懺儀。皆先請。次供養耳。然儀文請盧舍那者。以壇場中張其形像。疏中亦云。灌頂部者。彼有五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