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善哉。仁者。精進無等。吾嘗與汝事釋迦文。今復得見。甚善。甚快。其國之地。乎正無丘坑。樹形似金龍。龍上開華。故名龍華。三會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萬人。二會。度九十四億萬人。三會。度九十二億萬人。住世六萬歲。正法像法亦爾)。如教進修者。教有四種。如律宗。名南山教。法相宗。名慈恩教(彌勒為主)性具宗名天台教。法性宗。名賢首教。至此。師子吼與普賢。可想見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隆三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
  三。願離邪見家。大經云。若其身心受大苦時。欲失無上菩提之心。莫以二乘心而生知足。無三寶處。常在外道法中出家。為破邪見。不習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為法。了了見故以故外道亦能作佛。方等會。授婆羅尸迦外道記云。於其未來星宿劫。皆得作佛同一號。號曰普。聞高名稱。彼等大智度世間至此。應想袈裟幢如來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隱快樂。衣食自然。
  四。願得安隱樂。由懺除垢穢。惟有淨心。心淨。則佛土自淨。亦不受父母胞胎。惟蓮華托質。方等經。師子王子問。云何得端正。蓮華中化生。云何知宿命。願佛為宣說。答。忍辱得端正。施蓮華化生。法施知宿命汝當如是解。又菩薩問。云何見己身。百受于化生。千葉蓮華上。面奉諸世尊。答。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愆。於大菩提稱信解。得處蓮華生佛前。至此。覺華定自在王可想矣。古哲云。不離當處。坐寶蓮華。不逾剎那。住生彼國。種族尊勝。如生剎帝利。大豪貴家。及高門望族之類。至此。龍種上尊王可想矣。安隱(音穩)快樂者。欲得安隱。先須離諸怖畏。大經云。死苦。閉。繫。打。擲。水。火。王。賊。貧。窮。破戒。惡名。惡道。如是等畏。悉當斷之。昔太子白父王曰。能令不老。不死。無病。不別四願。即不出家。王答曰。此願。世間難得。衣食自然者。大經云。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故願衣食自然。助道無虧耳。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五。願無逆害心。大經云。父母師長。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又云若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嫌我坐。我則終日立不移處。行臥亦爾。護眾生故。當起是心。此即不生一念逆害之心樣子。等心濟物者。大經云。言常柔軟。口不宣惡。不和合眾。能令和合。有憂怖者。令離憂怖。饑饉之世令得豐足。疫病之世。作大醫王病藥所須。財寶自在。刀兵之劫。有大力勢。斷其殘害。令無遺餘。至此。觀自在菩薩可想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為(訓得)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
  六。願上得佛念。下降魔外。能降魔怨者。防意如城。慧與魔戰。須知無為。能殺其賊魔之為言殺也。婆娑論。斷慧命。故名魔。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淨印法門經云。以無所為心。即能降諸魔。當知有四。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降諸外道者。如華嚴會上。第二十一位知識。徧行外道。告善財言。閻浮提內。九十六種。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于中方便調治。令其捨離所有知見。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問。學人分中。可有魔外事否。答。古喆云。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淨名云。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大勢至可想矣。
  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
  七。願與善友俱。道心不斷。既無魔外。所遇皆菩薩。道心自恒耳。如裴相國。聞黃檗一言。便乃知歸。李太守。聞藥山雲在青天水在瓶。亦乃自肯。大慧聞圓悟禪師。舉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答。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慧即瞥然瞥然者。於此事明白相應也。故圓悟印許云。難得你到這田地。至此。普賢。大莊嚴。可想見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眾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八。願弘法利生。至果不退興者。以具本有大乘種子。而鼓舞作興之也。顯。直指也先賢云。江湖無閡人之心。佛祖無瞞人之意是也。在處說法。如大經云。若我弟子受持此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至此。袈裟幢又可想矣。乘者。運載義。體通教理。行果。謂依教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運。教理助運。四皆名乘。分身無。量者。華嚴云。雖現身於世。于世法心無所著。不同凡夫。永沒三界。亦不同二乘求出三界。無生死可免。三界可出。觀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故能散形無量耳。救度眾生者。如調達。每於佛所。懷不善心。多食酥故。腹脹。醫藥無救。因痛劇故。稱南無佛。佛遠聞之。伸手摩其腹。痛苦即除調達見佛手。乃曰。淨飯王子。有此醫術。不愁活命(出十誦律)。又三世諸佛。只以此道度生。無生可度。以此心說法無法可說。無法可說。是真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