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淪生死海。弗克到彼岸(又云。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修。〕修者。戒波羅蜜。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所。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心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不修身戒心慧。於小惡業。得大惡報等。若觀諸法同於虛空。不見智慧。智者。愚癡。愚者。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是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
  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
  二十一。八王日。提謂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福神。陰陽交代。故云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諸天民隸有福增壽。有罪減筭。若冒冥無知。不預作善。收付地獄。如來拔苦。勸修齋戒。令其得樂)。二十二。十六惡者。一。屠兒。二。魁膾。三。養猪羊。四。捕魚。五。獵師。六。網烏。七。捕蛇。八。養鷄狗。九。呪龍。十。作賊。十一。捕賊。十二。獄吏。十三。婬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壓油家。
  於諸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憐愍業。
  二十三。愍。憐也。傷。哀也。如文王視民如傷之類(此及下文計四節。總乖四無量心)。二十四。矜。憫也。念。常思也。言不能常懷哀矜之念。矜。念。憐憫。皆悲之等分。
  不拔不濟。無捄護業○心懷嫉妬。無度彼業。
  二十五。悲能拔苦。捨心濟物。濟。給濟也。周給不足之人。使之得樂。此節悲。捨。慈。三心皆具○二十六。妬賢嫉能。則惟知有我。豈能幸人得樂。與喜心相反(已上四小節。懺乖四無量心。無度彼三字。結上四節。總無度他益。下廣明)。
  於怨親境。不平等業○耽荒五欲。不厭離業。
  二十七。怨。是逆境。親。是順境。必起憎愛疎密等見。心不平等。造業之端(心地觀云。不著諸法及眾生。心無諍論修正念。自無業緣。且分別心起。於怨必嗔。便障忍度。不平。必有高下。不等。必起彼此故)。二十八。財。色。名。食。睡。為五欲(色等五塵。亦名五欲)。不生厭惡脫離心是耽荒。躭荒。即貪義。障布施。不厭離。則喜毀犯。障持戒。
  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
  二十九。衣食富足。不知凍餒。園林幽隱。世事應忘。益以池沼。清凉自勝。正好辦道。不能修行。反生曠蕩放逸。哀哉(清規制不縱逸有四種益。一。不汙清眾。生恭敬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揭〕外醜。護宗綱故。又蕩逸是懈怠。障精進)。
  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
  三十。以。猶倚也。盛年。壯齡也。倚恃年富力強。放縱自恣。於七情六欲上。造無量罪(放恣。是散亂。能障靜慮)。
  或作有漏善。迴向三有。障出世業。
  三十一。作善而不迴向無上菩提。乃迴向欲有。色有。無色有。則三界因果不忘。縱有人天福報。福盡還應墮落。于出世彌遠。故云障出世耳。不思出世。便是愚癡。障般若度(此障句。一。結前障六度文。二。與無度彼業句呼應)。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總結○廣舉業相懺悔竟。下文發願福慧圓修。
  願(某甲)等。承是懺悔無明等罪。諸不善業。願皆消滅。
  先願斷惡也。無明。舉萬惡之本。等罪。收上總標偈及別開三十一節罪業。總願消滅耳(願皆。南藏流運本作盡皆)。
  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惑。如是輕重諸罪惡業。從今已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
  此藉懺悔力滅罪生福也。五逆罪(疊前第一節)。能致五無間獄之苦。應首滅。闡提業。因惑而起。故云闡提惑。能斷善根。故當除。如是輕重等(疊第三節。至三十一節文)。從今懺後。直至得道之場。成於佛果。於其中間。誓不再犯。滅罪文竟。下生福文。
  常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
  常字。根上從凡至聖。中間更不犯言。清淨。翻前深厚濁纏。善法。翻前十惡五逆等。精持。翻前毀犯齋戒。及輕重垢等。律行。即前五篇七聚。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律儀等。守護威儀。即守護三業等不容毀犯也。浮囊。猶今之渡海者。繫葫蘆于腰間以渡浩溺也。浮囊本非我身。為捄身故。不得不惜。以囊可以渡海也。修涅槃者。了幻身本非實有。然借身以修性。則不得不修戒。以保如幻之身心。為度生死苦海也(大經云。菩薩護持禁戒。如渡海人護持浮囊。如有帶持浮囊渡海。海中羅剎。從乞全與。次惠半。次三分之一。次手掌許。次微塵許。欲渡海者答言。汝今所須。誠復不多。然我今者。方當渡海。不知前途遠近如何。若與汝者。氣當漸出。大海之難。何由得脫。終竟不與。比丘守五篇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