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經塵劫(華嚴經。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眾會。諸佛相好。莊嚴種種。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至仙人放善財手時。又見自身還至本處)。攝化。即四攝廣化也(自此至方便自在。總明具足神通力。翻前第五不得自在神通等一節。第十七四攝法廣化節)。
  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閡。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
  諸禪定。深禪大定也(翻前禪定福樂及九空定等)。甚深境界者。中道實相境也(翻前雙炤及佛果等境)。諸知見。以佛知見為本(翻前十智三明。及初地至四地之明解。五地至七地諸知見等)。通達者。即定慧二嚴。無閡。諸障竝除也。心普周者。始自三寶。終至佛果。及示相不示等皆徧也。樂說。四無閡之一(舉一該餘。翻前聞思修。及四無閡等障)。不染著。即障不能染(翻前自在神通。及八解脫等障)。因一切諸法語寬。心能普周。智普照故。
  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
  得心自在者。能通達知見。故能心周諸法。從思惟善法中來(大經云。人雖於無數劫專心聽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無上菩提)。又定具足者。名心自在(羅漢得之)。法自在者。心能通達諸法。不被法縛(菩薩剋之)。方便自在者。住涅槃而興妙用(佛果具之。又菩薩有十自在。一命。二心。三財。四業。五生。六願。七解脫。八如意。九智。十法自在。今疑略舉耳)。
  令此煩惱。及無知結集。畢竟永斷。不復相續。
  此煩惱。即前長養者。無知結集。即前能覆慧眼者。承上明解雙照等力。故能永斷耳。
  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修人天業。是有漏因。行菩薩道。是無漏因(於大椉法。更無滲漏)。道。路也。指上見佛聞法值僧。乃至十地等妙。悉趨無漏聖位之捷徑也。朗然。開悟無漏義。承懺悔力。煩惱淨盡。聖路朗然。如杲日麗天。無幽不燭也。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結前起後)。
  南無毗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南無袈裟幢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結前起後)。
  (某甲)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障。
  略懺三障中。第一。煩惱障畢。下依次懺業障。先結前起後。大節分三。第一文中分三小節。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者字。疊定標文第二節。莊。是莊嚴。飾。是修飾。如造三毒十惡等業。莊嚴三途世趣。行五戒十善等業。是人天世趣(未超三界故)。既但飾世趣。與無漏聖道乖矣。又不修戒定及發菩提心。故云不復思惟求離世。亦不求無上涅槃。故云不求解脫(近與永斷煩惱無知結集既反。遠與離苦得樂之旨違矣)。形類各異者。六道中橫形豎形。好醜等各別。如於人形中。又各有貧富大小等類之異也。業力所作者。六趣中業用之力所為也。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憾軻。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向字。本經是事字。無字。本經是不字)。
  佛十力。謂佛有十種實知見力。即是處非處力。乃至漏盡力。詳見後十力無畏文。甚深。引例凡夫業力。諸佛無上菩提。由功德智慧善業妙力所成。故甚深。凡夫不得聖道。亦由惡業惑力所障。故亦甚深(出大經三十一卷中)。由凡夫業力。故眾生界難盡。定業難免故(行善等四句。出千佛名經中)。轗軻(通作塪坷。亦作坎坷。孟子。居喪坎坷)。今文轗軻者。車行不利也。譬人不得志。則所為之事皆不如意也。是事諧偶者。言所行事。皆和諧偶湊。則所求。無不遂心也。致使世間愚人。因不知三世因果。便言善惡不分(問業力。何法可以翻之。答。惟道力勝。若人背覺合塵。則道力乏故業力勝。若背塵合覺。則道力勝業力。故生佛無定名。聖凡無實性。張拙云。涅槃生死等空華。龐居士云。凡夫智量。妄說有難易)。
  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
  先斥。次列三緣。業理。即下三世善惡因緣果報等。自有先後緩急不滅之理也(自此至方受其報止。皆大經語。西天十九祖云。善惡之報。有三時焉。人但見仁夭惡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虗罪福。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多劫。亦不磨滅)。
  現報業者。現在作惡現。身受報。
  一。現在報。今重懺前惡。故止云作惡。下二報文。則雙引也(大經云。如達多分佛一珠已。因佛疲極止息。刺目奪珠。佛名實語。不生惡心。兩目平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