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隱或顯。迅速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出沒。如出沒水。可以徧至十方。即此神境通也。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習坐禪者。有止觀法門。天台小止觀云數息觀。對治游思之病。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从一至十。終而復始。不令散亂。亦有數入不宜數出。數出不必數入。雙數反恐有病故耳○不淨觀者。對治貪欲。謂觀身不淨也。如上卷三十六等所明○盡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淨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四種妙行。此即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學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
所諸煖頂忍第一法者。謂以佛覺用為己因地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水。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義○七方便者。小乘七賢。一五停心位。二別相念位。三總相念位。四煖位。五頂位。六忍位。七世第一義位也○五停心者。數息停散心。不淨停貪心。慈悲停瞋心。因緣停癡心。念佛停障心。謂之圓五品。停五心○別教云。忍位有五。一伏忍證十信。二柔順忍證十行十向。三信忍證十住。四無生忍證十地。五寂滅法忍證妙覺。
障學慈悲喜捨聞思修等諸煩惱。
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發菩提心論云。聞思修為三慧。一聞慧。如所聞法。心常愛樂。無有厭足。二思慧。思念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實相。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念念生滅。不久敗壞。即生厭離。趨佛智慧。三修慧。謂離欲不善法。漸次修入。
障學空平等中道解三觀義諸煩惱。
空者一念無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平等者。無法不備。亦名為假。中道者。不一不異。亦名為中。空與平等中道。是為三觀。習觀者。要解此三觀義。此出中輪。
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
助道品者。即上卷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四正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是也○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謂染緣有故。二觀受是苦。謂執取增縛。三觀心無常。謂念念遷滅。四觀法無我。謂無有定相○四正勤者。已生惡時勤令斷。未生惡時勤令不生。未生善時勤令生。已生善時勤令增長○五根者。一信根。能入法海信于業報。消除疑網。二念根。住持不忘。三精進根。念茲在茲。四定根。湛寂虗通。修心不亂。五慧根。明辯實諦。以慧照了○五力者。一信力。一念萬年。魔不能壞。二念力。純清絕點。煩惱不能壞。三進力。塵劫無怠。天人不能壞。四定力。須彌堅固。無有能動。五慧力。摧邪顯正。知世間出世間法。無一法能壞○四如意足者。即四神足也。一定根如意足。謂深固幽遠。此得也。二定覺如意足。謂寂而常照。此念也。三定力如意足。謂魔不能動。此進也。四正定如意足。謂入佛三昧。此慧也。
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
八正道者。無盡意經云。一正見道。謂不起斷常見。二正思惟道。謂思不起于貪等。而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三正語道。凡所演說。除口邪命故。四正業道。順理而修清淨業故。五正命道。以無漏智。除三業五種邪命。無諸奸諂故。六正精進道。勤修涅槃。善入正諦。七正念道。進向涅槃。繫心不忘故。八正定道。決定不亂故○八正道。即八聖道。總是依法而修為有法可得義。故曰示相。
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
七覺支者。無盡意經云。支者分也。一念覺分。謂觀一切法。自性皆空故。二擇法覺分。謂能分別了義不了義故。三進覺分。謂勤修不退故。四喜覺分。謂所修法喜故。五除覺分。謂除諸煩惱故。六定覺分。謂如所入定。覺了諸法故。七捨覺分。謂不為世法所牽。無著無礙故。七覺支。即七菩提分。總是觀一切法空為無法可得義。故曰不示相。
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
八解脫者。大集云。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愛心。此謂初禪。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愛心。此謂二禪。三淨勝解心作證具足住。背棄不淨心。此為三禪。四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處定具足住。棄下地法。此為四禪。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亦為四禪。六超一切處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此為四空。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亦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具足住。背棄一切有緣心。此為過三界解脫者。離縛之義也○九空定者。初門云。一次第定初禪喜樂。二次第定二禪妙喜生。三次第定三禪妙樂。四次第定四禪浮盡。五次第空處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識處定。識能明了。七次第無所有處定。無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定。無想即想。九次第滅受想定。心滅無滅。
障學於十智三三昧煩惱。
十智者。華嚴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無智智。四法界無邊智。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六普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