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復思一切眾生念念皆爾。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悲他亦然。即起大悲。興兩誓願。一切法本不生故。度本不生之眾生。流注不生不滅故。斷不生不滅之煩惱。知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始方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學最勝無量法門。成三身無上佛道。如此慈悲誓願。與上圓明境智。非前非後。同時俱起。故曰唵字布中。是為一切流注法本不生。及最勝三身義。◇字止觀巧安者。上深達圓明境智。博運廣大慈悲。今行行填願。行即止觀。須用不二止觀。安於法性。使寂照不二。是行即無行義。又以寂止法安心者。諸法生滅。今體其實。生唯法性生。滅唯法性滅。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是一切法不生不滅義。◇字是破徧者。理若未顯。由三惑覆。當觀此惑本空。觀智亦絕。是無相義。◇字識通塞者。若著此能觀。則於通起塞。識此通塞。則無起住義。◇字是道品者。觀雖無相。證由道品。品未調適。未離染垢。品次相生。是無垢義。◇字是對治助開者。蔽資理惑。不顯真如。事度助開。見齊妙覺。是無等覺義。◇字是知位次者。乍息麤心。謂為深詣。若知圓位。免增上慢。不推聖境。是無取捨義。◇字是能安忍者。名利眷屬。三術離之。於違順境。安然不動。是平等無言說義。◇字是離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若起法愛。著靜似因。無住風息。若離此愛。發真中道。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為無因寂靜無住涅槃義。上根觀境。即入初住。或內外凡。中根二至七。下根盡用。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統唯一實。故名真實相也。
此無相行。與上有相行。相須而進。若行立誦持。若却坐思惟。不思議○觀。未始暫離。是名依教修行。故前立布字法門。今示十乘實相。此十乘相。即所布法。既令依教修行。即名字修相。專注觀行。成一切悉地。即觀行修相。以方便慧。入勝義實。即相似修相。定慧現前。證地波羅蜜。乃至無上菩提。即分滿證相。
又復行者未能修上二法。但當深信。斷諸疑心。誦此陀羅尼數十萬徧。先見種種罪滅清淨之相。爾乃進此二法。自然任運流入。而無阻滯矣。故知初心習行。入門多種。妙悟之時。理應兩捨。
分持明驗相第五
持驗之相。有乎二種。一者先行。二依法誦持。先行者。謂但能口誦。未起觀解。然能滿十萬徧者。即得夢見諸佛聖賢。口吐黑物。若有十惡業罪不得見者。更誦十萬。即夢境中。或見諸天堂寺。或與天女娛樂。或登山渡海。或騰空浴池。或食酪飯。或飲甘露。或陞座說法。或乘船遊嬉。或見沙門居士。或見日月男女。或鬥勝黑夫。或怖走牛馬。種種罪滅清淨之相。設有五逆極重之障。未能豫見吉祥之相。更加七十萬徧。決定得見如前相貌。此滿九十萬徧乃得見相。葢據具有五逆十惡罪者。法華三昧云。若得種種諸靈異好夢。是下品戒根淨相也。
次依法誦持有二種。一緣聲布字持。二入三摩地持。是二求世間出世間悉地。無不成就。初緣聲布字持者。行者用陀羅尼九字。布安于身。即成以如來印八大菩薩所加持身。其身即是准提佛母。金剛不壞。滅除一切業障。積集無量福德。故誦滿三十萬徧者。即得金剛手菩薩攝往自宮(此金剛手。即八菩薩之一。謂金剛薩埵上師也。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又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持國輪王先行品同。凡諸密部。是其請說。手擲金剛杵。亦謂之執金剛。今地婆訶羅初譯云。金剛主。亦云金剛手。金剛智再譯云金剛藏。不空三譯云金剛手。名出不同。實則一位。祕密三昧大教王經云。若入阿脩羅宮。能現一切幻化事。能作一切調伏法也)。誦滿六十萬徧者。得見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多羅菩薩。隨心滿願。若滿百萬徧者。諸佛菩薩為其說法。常得隨從。亦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親聞妙法。又誦一俱胝徧者。不轉肉身。往兜率宮。隨彌勒菩薩。聽聞正法。得不退轉。或得無能勝菩薩。願為說法。訶利底母。授與法藥等。是皆行立誦持。不入三昧。但依法布字緣聲誦持者。故法華安樂行。不入三昧。但行立誦持。亦得見普賢上妙色像也。
入三摩地持者。專注觀行。入三摩地。端身閉目。澄心靜意。當於胸臆。炳現圓明。猶如滿月。於圓明中。思惟唵等九字種性。入旋陀羅尼門。必當得見本源清淨之心。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定慧現前。證入十地也。法華三昧云。行者於行坐念誦之中。身心寂然。猶如虗空。入諸寂定。於正慧中。面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是人以見普賢菩薩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三昧是定。陀羅尼是慧。即是定慧二根淨相也。
更須委檢蘇悉地經三品悉地。
准提三昧行法(終)
附本呪同譯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唐武周沙門地婆訶羅譯。今懺本承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娜麼颯哆喃(一) 三藐三勃馱俱胝喃(二) 呾姪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