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二釋。一者世間者即後智。二者長讀作通有漏。非三智世間字該下。
章。作用狹故者。
問。亦能聽法者。境何故名狹。答。望於色界仍是狹故。不與通名。
章。答由遍計至三輪清淨者。
此中總意遍計所執。而無自性。故三世無希望等。總談三世離遍計。故三輪淨。非三輪別配三世。
章。亦名三種神變據教者。
此總標也。
章。修所成果者。
三種聞果。
章。今者大乘至教誡攝者。
以四道理教示於彼。不名示道等。俱舍意者。六通之中神境通.他心通及以宿住名三乘道。所以然者。示現神通及說法。以宿世等事多令彼證知而生信。故得示道名。天眼等通自性遠見所照境等。然他心不智不肯依信。所以不得示道之稱。
章。記之說者。
記者。他心即言說。即此言說名記說輪。
章。說之記者。
記如前。今即以記復論。三輪皆悉是通所攝。記即是通。故後說勝。說非通故。
章。屬耳聽者。
此意說云。既能於己生尊重心故。亦於己所說之法能屬耳聽。於字疑依也。勘餘本。
章。能知說法音聲義故者。
天耳也。
章。以知他心等者。
他心通。
章。依於此義至用故者。
談亦通是語淨之所以也。
章。聞彼聲教或說法音聲者。
聞聲者但聞他聲。或說法音者。聞他說法之音聲也。或可聞自聲及自說法聲。亦無有失。
章。雖天眼通至略而不說者。
此說天眼不是語業之所以也。由彼天眼見未來等。彼意識生死智通緣於未來。為此所引知未來法。是意業淨。能引天眼。略而不說。談實天眼見於色已而說於法。亦合是彼語業淨收。思之。
章。又為示現至三業化者。
神通記心教誠如次配之。問。准前十地論及歸敬章。並皆說記心而是語業。何故今說為意業。答。由他心智等記。知他心已言語。今彼語業而得清淨。名為語業。語業非自能記於他。今意業名記心者。談彼意業親能記。望義別也。
章。六至令發心故者。
發心為第三。即同瑜伽十二種方便之中增上皆有者。今除悉恒處中住處。令其證入。已證入者令成熟。成熟即是此間發心。此亦不然。何故。成熟名發心。今觀文意。發心即是令彼增。皆處中亦發心。若爾。何故名第三。或可發心而有多義。雖復成熟亦名發心。撿十二方便。
章。以一記一者。
以一剎那他心之智記一有情。
章。以一記多者。
以一他心智記多有情。
章。即令離欲等者。
遮心等。
章。唯以一界者。
一三千界也。
章。即是彼所有俗智者。
彼自受用身所有俗智。
章。上下應思者。
下非一地獄。上但作者欲色二界。問。何故不化無色界。答。通依色界。色界劣於無色界故。故不作彼。若爾。世尊如何能化。答。世尊自在。故不相例。
章。小山等類者。
即胎生也。依小山住。即名小山。依大山等亦爾。即胎生人雞胤相似。
章。若異生者可能化之者。
大乘故。緣覺種姓聲聞可有化得之義。四善根前可有化義。四善根已即不可化。餘可知之。
三身章(卷第七本)
章。法身空理等者。
理等空無名之為空。問。彼宗俗諦而許是有。何故今者總說為空。若說為空者。真諦何別。答。談其法體。真俗二諦悉皆不是空。真諦離妄達無名空。俗諦妄執有名本。今言空者談其體也。
章。此無不然等者。
此並章主而以理斥。
章。應同彼經至皆是法身者。
此難意云。若言鏡智有為德本名為法身。應同金光明。是有為德依名為法身。而不得言同於真如名自性身。
章。有依他心者。
從緣而起名依他心。
章。隨類種種身相為變化身者。
隨五趣類所現之身名種種身。若言化身隨五趣身而即不爾。若言化身隨類所現亦爾也。
章。顯法爾增令他受用者。
令他受用者。令他受用法樂增也。或依此身能現法樂而增勝。
章。及隨行界者。
界者因義。隨苦行而現身也。
章。不待過時等者。
若其眾生宜見佛者。佛不待請。亦不過時。而即為現。
章。說深密法至名之為細者。
談真理非空非有非生滅等。名為深法。稱之細也。不終十二分教等類差別施設。法身下言麤者。返此而言。
章。及由此說當得法身者。
依十二分教說云修行證得法身。十二即是法身因也。
章。二勝義佛至或實體故者。
報佛之中攝他自身。隨十地意名隨勝心。現他受用名現細相。自受用體名之為實。或兼法身。勝義佛中通其假故。故言或也。若報之中不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