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寶證淨之境。亦是三寶。何不對辨。為此故言信業別也。
章。法隨法行者。
隨聞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隨與彼法隨第二聽聞何殊。法行中思與彼第三作意何別。答。由二三而為因故。而能生起法隨法行。總而言之。前三為因。第四為果。果即三慧。
章。一者諸根不調者。
由根不調。故須歸依練根器。
章。依不成依者。
所歸者無恐怖故。更不說求所歸依也。若爾。僧寶又是所歸依收。豈不求依更無怖。答。勝鬘經云。但說如來名歸依。
章。七地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釋身語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釋彼意通無漏。所以八地已上唯無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章。一界處者。
據其實體。體唯思故。五蘊中言色行二種。體表合說。
章。由形惡者。
即欲界能變惡身。恐怖生類亦生類。
章。十二受歸依者。
從於師受三歸依。
章。善十一眾中所謂大師等者。
言大師等即善十一之眾。
四食章
章。前解不然等者。
談初師釋與後師解意有別故。名為不然。非是破前名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章。然准諸文行解勝者。
准論但言攝益喜等。不言八識。
章。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者。
意相應思能思於境。令合會故。意會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於境中思惟也。自聞思與所思二行何別。答。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別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應思而為食體。何須說言思令思惟自聞取。理猶未盡。應撿彼文。
章。能攝益識者。
遍八識也。有云但對自三識也。但初益。自識變壞時。益更用。欲徧益餘等也。有云。觀大意但於變壞時益本識方益諸根。非是自三識也。應撿彼論方悉。今謂不相增邊長養。由段食等令識明利。如何言但資本識。
章。依止方便者。
思為依止。是起愛根等。亦方便。
章。如是三種至由體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識言通八。有云其者可也。
章。及緣現在者。
觸食也。
章。未來生故者。
思食也。
章。亦緣過去者。
雙說觸思。通緣過去。
章。此義且依順觸思故略而不論者。
觸思緣現及未來世而是順。故云說現未。略而不言。緣過去也。
章。能與後後為增盛因者。
令彼合識而得生。言意根等無間滅意。
章。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識。由此任持根大種等而得安住。
章。依彼而轉者。
彼即第八識。
章。能集後有業煩惱識者。
即業煩惱所招當來異熟識也。
章。由此四種各有通別等者。
數能資氣力。觸長樂愛等思。資欲貪等識。令根等識而安住也。名為別通。即能招當來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章。欲令根義明增明淨者。
四食各別。名為本也。此四名得義明淨故。
章。謂變壞故有變壞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變礙非是食。彼言變者正是食。故總結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章。四有種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別能資長氣力。四方能資諸根大也。
章。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來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從而追求觸思者。據展轉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樂即觸食。思量二行相難見。
章。生業煩惱生後有識等者。
由求三食以為因故有業。後有識生。
章。四是諸行至因緣等者。
諸行多分。以識而為住因。緣此徧者。言識。
章。嬰兒等類亦能知故者。
雖不能知觸思識等體用行相。然亦思量觸對。對諦境故名為可知。
章。日日分易資養等者。
此日日資身也。若闕。身即羸損。
章。無無生而住故者。
無有眾而無。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章。由緣未盡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滅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章。謂於是處說由命住者。
即無色界天名為是處。不曾求食。又不食有求食故。而有難作。對於彼說依命住。
章。若爾何故至處寬遍耶者。
此未詳也。今助釋者意云。若其不損。即名長養者。有處寬遍長養一切。以是不損害也。
章。根由其識所資長養者。
問。根望於識有五義勝。如何令識能長養相耶。答。彼約聞聲見色時根有力勝。今據為食故識若勝。即由第八任持根故。
章。雖具五處全非是食者。
界繫別故。若無漏者據有漏故。
章。然由聖力至可為食故者。
此意說云。聖定等力及思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