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無為者。言其非是有。非謂是無為。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相名實無當。歸于絕宅也。
  第二科。明餘無餘。此即略標感應義也。良是出處之異名應物之假名。易云。君子之道出處語嘿不違其中。其跡雖異。道同即應。故云。居而龍見淵。嘿而雷聲虗。桑注云。出即天子。處即人民。俱以[券-刀+(恭-共)]然而自得。非為而得之也。今義亦爾。本迹雖殊。有餘無餘俱是假號。何即本迹雖異。同無名相。假名相說。故遠師云。玄不同方。迹絕兩[穴/俱]。今明三義。一俱就迹明餘無餘。二就法身妙有妙無弁餘無餘。三本迹合論。此云出即有餘。處即無餘也。經論說假有三種三假。一因成假。相續相待。此直論萬法相假而成。不關此中也。大品說三假。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所以說此三假者。佛命善吉轉教自陳其意云。般若洞達無相。則無菩薩可教。亦無般若可說。云何教菩薩使其行波若耶。佛答。波若但有名字。菩薩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所言菩薩行般若者。但是三假施設耳。上云所歸幽宅。從用歸體。今餘無餘。從體起用。用不自用。由體故用。體不自體。由用故體。體用雖殊歸于無二。亦可出入相對也。
  第二義。正辨涅槃無名。上依名釋義正釋妙無。此中兼辨妙有。有二科。一無形相故心行滅。二然即下舉人證。初科有三段。初明心相多忘。次以虗空譬無三世。後辨異虗空也。寂寥空曠四字。明無形相也。微妙無相四字。證心行滅也。
  次超群有下。以虗空譬至人。形容永超生死。故云超也。
  非明亦非闇下。故云幽昇也。欲譬其相久又同虗空也。
  隨之下三句。明非三世。次一句。明無三相也。隨之不見。故無過去。迎之不見。故無未來。六趣不攝。故無現在也。力負者。三相也。莊子云。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而凡人不知。將思深藏難至深至。同而無敢禁其化變者。故藏而有之者不能制其遁。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故云力負無以化其體也。
  後漠漭下辨異。虗空漠漭無為若亡。恍忽無形若在。五目即五眼也。分耳為二。謂天與人也。[穴/俱][穴/俱]窈窈。誰見誰嘵。莊子云。視乎無色[穴/俱][穴/俱]。聽乎無聲窈窈。[穴/俱][穴/俱]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中獨聞和焉。窈。深也。彌淪者。即畢竟空。深之又深。窮其原也。靡所不在者。遍在諸物義也。東廓子問莊子曰。道惡乎在。答無所不在。東廓子曰。斯而可。莊子曰任螻蟻。曰何其下。曰在瓦壁。何其俞甚乎。曰在屎溺。東廓子不應。莊子云。夫子之問也。問不及質也。無為無處而問所在。故不及質之也。斯即形名絕。心知滅。見聞亡。而云不無其道。可謂出有無之外矣。
  第二科。然下舉人證。上直弁法相。言相兩絕。今舉人法而證也。法者言智有無四法也。凡欲立言談理。莫過此四。言即失絕言。知即反心滅。此云之者是至義也。言知論用。有無就體也。次舉四人證。故寄至極於四聖。表理絕相也。斯乃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所以杜口而雨花也。
  釋迦掩室於摩竭者。釋論第七卷云。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嘿嘿然入涅槃也。杜口者。淨名經入不二法門品。眾聖菩薩問維摩。維摩默然不答也。是唱無說者。佛命善吉傳教。自陳其意云。般若洞達無相。無菩薩可教。亦無般若可說。云何使其行耶。佛答。般若但有名字。菩薩但有名字。此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三假施設耳。絕視聽而雨花者。散花品云。帝釋及四天王作是念。時遍於虗空中化成花臺。須菩提心念。是所散花從心樹生。非樹生花。釋帝桓因語須菩提。是花非生花。亦非意生花。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花不生。色色不生。乃至波若亦不生。又不壞假名而說諸法。所以明花不生者。上幻聽品云。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眾生如化。聽法者亦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夢。是幻夢涅槃不二別。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欲證此義。故以散花品證無生無說也。所以須嘿者。言意是有所言所意者。即故求之於言意之表。無意之城即是語嘿兩教也。上以言表無相。是立教之本意。今以無言表無相。是嘿教之詮理。語嘿雖殊。所表無二也。今明涅槃。非但遣其有言有名。若以無言為無名。無名即為名。然即名與無名相與而有。相與而無。興言即[穴/俱]。癈言即寂。寂與不寂歸乎無極。上即舉法明無相。下即舉人證無言。此是人法相對。亦語嘿相對也。
  斯蓋下。排于上士。何者。上士受道以神。中士受道以知。下士受道以耳故。
  第三義引經證。釋所以絕。即有三科。一引經證。上云無形故心行滅。及虗空喻義。文云證者。謂證得之證也。
  第二科。論曰下以論釋經也。中論涅槃品云。若涅槃是有。不應名無不受。若無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也。
  第三科。果有下雙釋經論意。此中先立有章門。何者下正釋。釋之中。初三雙六句。就體釋有無。次兩雙四句。約用弁非有無也。本是推扸義。本末有境乃得涅槃。既得涅槃五陰永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