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真。明境智相生。破上難家真諦為緣義。二。真諦曰下。直就真諦得明非緣義。三。是以下。就能所明非緣非知。四。而子下。題難結答也。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此二句由智故境也。次。所知生於知。知亦生於所知。此二句由境故知也。後。知所知既相生下兩雙四句。正破難家真諦為緣義也。末。引中觀證緣非真也。二。真諦曰下。直就真諦乃非緣義。非緣故無物。從緣而生者。真既非緣。故無有知。物以真為緣而生智也。而云難言真境生知。名真為緣。故經曰下。證有法從緣。明真非緣也。三。是以下。就能所非緣非知。從初至知智何不舉智忘相。得明所非非緣。次然非下。舉真諦無相明能知非知。四。非知。而子下。題難結答也。
  第四取不取難。此中因前語先定。若無知下。作兩關問。可見也。
  答。先發兩關。次就理釋。知則不取故能不取而知者。心隨緣轉故。故取從相生。法無定相故。從取生心因緣。四。境智因緣。此中不明境智因緣。知不自知由境故知。境不自境由智故境。有則俱有無則俱無。第二雙。相與而無故物莫之有。相與而有故物莫之無。此二句就上境智。明境非先有智非先無。何者。相與而無故無智。智非先無故智物莫之無也。莫是莫先義也。第三雙。物莫之無。故為緣之所起。物莫之有。故緣所不能生。此二句。就上非先有非先無。明俱有俱無。何者。智非先無。故有境則有智。因境以云智。故為緣之所起。境非先有。故無智則無境。無知不云境。故緣所不能生也。第四雙。緣所不能生。故照緣而非智。為緣之所起。智緣相因以生。此二句。就緣弁知無知。何者。所生法無。故照緣而非智。能生緣非無。故因境以生智。一解境無相故無。智從緣起故知生也。故中論燃品云。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後段。是以下。結上生下正答問。何者。難家以緣求智。智則知矣。今答知與無知俱就緣弁。故知與無知生於所知耳。何者下。釋第一非緣章門。明境非因緣以答問也。此中先就凡聖二智取名。此得相名智。聖心玄通窮理盡相。故無取相而無不知也。
  第五更難不取義。聖心不物於物故無惑取者。聖心不取相相。故無惑取。理宗然矣。雖無惑取。若不取可是。於是無當。於理無當。誰得聖心而云不無知耶。
  答。然無是無當者。此是順答。實為所力。故云然也。四人對柱。是非反覆。相[得-彳]無窮。聖人無是非而能應是非。故物無不當。物無不是也。次。物無不是故下。乃忘懷用。是非無窮得其中兩。蕩然無懷也。故經曰下。證忘懷用。見無見相也。
  第六境智難。以境空故無是可是。而不無是於無是也。捨有相故名波若無知。若以無相為境有何妨乎。
  答有二科。一。非難。二。是以下。釋不捨有無義。聖人無以者。易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質。質。空也。今則反取聖人無以見天下之空。何者下。釋其非。義如譬文也。中論破六種品云。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於無相法中。相則無所住。第二科。是以下。釋不在有無而不捨有無也。和光者。聖不獨顯。合物不竟也。同塵者。聖不獨卑。全所賤也。寂然而無泊爾有。則有無一體也。
  第七智隨境生滅難。先就滅應為難。應生智生。應滅智滅。然則下。正乃智有興廢。若先出異解。地論云。一時頓得十力。次第現在前。解者云。一時頓得種智而境生智現。境滅智廢。隨境生滅。智有興廢也。攝論云。應化二身無常故。云何諸佛以常住為法。何者。應佛為地上菩薩說法。而菩薩根性不同。故應身亦種種說法。若應法常住。則不得有種種相貌也。化身化二乘凡夫。若化身常住則不得現六道差別。以差別不同。故知無常。彭城惠嵩師言佛無常。有舌爛之咎。是以後人作九世境。三達智。照通無常難。二作懸鏡高堂譬也。今此論以虗空為譬。以體用兩釋。用中先乃凡聖相對。生滅不者。生滅者生滅心也。聖人無心生滅焉住起矣。云心者何那。或於所生。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則無影。無相故無心。但凡夫見法有生滅。故心有生滅。聖人悟法無生。則知無生滅。此舉境無生明心無生滅也。然非無心但是無心之心者。乃忘懷用。與物俱化也。在有不有在無不無。亦在有為有在空為空。在生為生在滅為滅。與物俱化故物不能及其體。死生不渝其身。故有無不當其心。故云無心之心耳。又非不應但是不應之應者。住境令變。無法不可。無物不然。常以不為為之。是以應會信若四時者。聖人無物不順。無形不載。而馳萬物。驗若四時也。次。就體釋質直。以虗無為體者。體喻虗空。意有三義。一。質直謂聖人不矜其身也。二。虗是物之極也。凡物起於虗。復歸於虗。喻滅應言體也。三。虗言為物溫適弗能怳舍石無能害。喻體無生滅也。
  第八問凡聖同異。若聖知無知故無生滅者。或知即空。亦無生滅。兩有既無同。兩空亦應不失。答有於二科。一。兩空同異。二。是以下。兩有一異。初有三段。就空明同異。次。就體用明同異。後。就人明同異也。就空明同異者。波若空異異真諦空。有三義。一。事理兩釋。理者。聖知之無名無知者。無是無相之者。云無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