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二。就順物歎應化用。三。就萬物結明所由也。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者。通道理之無窮。故是非不能為尋也。聲色所不能制者。五色令人目[穴/具]。五音令人耳聾。此聲色之所不能制也。豈不以下。舉物空釋所以不制也。
  第二科。是以乘下。就順物歎用。乘真心以履順無滯而不通者。體真之心履順物性。故滯惑之物無不通其情也。至人觀仲氣以化眾生。過化之徒無不適其性也。一者物之始。至妙有一而未形也。適者秤也。無滯而不通者。夫與物[穴/具]者為能無待而常通。作但自通而已。夫順有滯者。同勞於大道。是以凡聖雖殊。至於各得其性即不能殊也。故能混雜致純者。覩之無色。聽之無聲。擣之無形。此三不可得。故名混而為一也。至人與反化為一。而常遊獨。故云雜也。純者不[虛*予]其神。百行周舉。萬返參備而不[虛*予]。故云致純也。所遇順適即觸物而一者。無物不同。唯化所適。故所化為一也。
  第三科。如此下。就萬物及無二理結理難。解明造論所由。從初至雖像而非像。就因緣空萬物一異明造論所由。然即下。無二大道幽隱難解。所以造論也。
  第二義。頃爾下。正弁論體。有五科。一。弁理者不同。二。夫以物下。就萬物明不真。三。放光曰下。就二諦明不真。四。童子下。就因緣有無明不真空。五。夫以名下。遣名物勸學也。眾論各異而同適不二。以異端而同趣。豈不以涇渭乎。上言教異旨同者。就教為論也。此云性異莫同者。就情而言也。第一解心無者。竺法溫法師心無論云。夫有。有形者也。無。無像者也。有像不可言無。無形不可言有。而經秤色無者。但內正其心。不空外色。但內停其心令不想外色。即色想廢矣。第二解即色者。支道琳法師即色論云。吾以為即色是空。非色滅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雖色而空。如知不自知。雖知恒寂也。彼明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所以故空。不無空此不自之色。可以為有。只己色不自。所以空為真耳。第三解本無者。彌天釋道安法師本無論云。明本無者。秤如來興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深經皆云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須得彼義為是本無。明如來興世只以本無化物。若能苟解無本。即思異息矣。但不能悟諸法本來是無。所以名本無為真。末有為俗耳。盧山遠法師本無義云。因緣之所有者。本無之所無。本無之所無者。謂之本無。本無與法性同實而異名也。性異於無者。察於性也。無異於性者。察於無也。察性者不知知無。除無者不知性知性。知性無性者其唯無除也。破三家說。如文解也。
  第二科。夫以物下。就萬物以明不真。有三段。初。就名物明真諦。次。依論明不真。後。依人證不真即空也。初段有二階。一。標是非。夫以物物於物即所物而可物者。舉不也。以物物非物雖物而非物者。標是也。二。是以下。就名物明所表真。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者。物無當名。即是物之實義。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無得物。即是名之真義也。物無當名。名無得物。名物無當即是真實真諦義。然即下。明名物所表真諦絕名教也。
  次段。摩訶衍下。依論明不真空義。有二階。一。依二論標中道。釋之有三雙六句。并結真諦。尋夫下。彈舊義。二。誠以下也。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者。此句明相不違無相。即物之真遍達萬法。無有一法逆此真諦也。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者。此句明無相不違相。既順通萬物即偽即真。故不斷煩惱而得涅槃也。性莫之易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此第三雙以有無表非有非無也。此下正結不真空義也。
  後段。故經下。以人證不真空。有二階。一。以境智證。色之性空非色敗空者。依經證色境即空。次。以明聖人下。以至人智證即空之義。二。以致證引[穴/投]疾證不真之說。引超日證即空之教。然即下。通會之也。
  第三科。放光曰下。就二諦明不真空。有三段。初。就真俗明不二。次。明有無相即。後。正結不真有不真空也。上云諸法即空似無二諦。故初立二諦真偽明得無得。次。言真下。歸于無二也。真諦無成無得俗諦故有成得者。依經立二諦。明得無得也。夫成得即是無得之偽號者。其功可見。其德可秤。與成得義。而真諦無成無得。於中成得。即為偽法也。無成得即是有得之真名者。真諦無成得。常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故無不得。故言有得之真名。此兩句真俗相對明真偽也。真名故雖得而非得者。萬物得其真而不知所以得。故得而無得也。偽號故雖偽而非無者。依真起偽故不得而得。此兩句真俗相對明得不得。亦名忘不忘也。言真未甞有。言偽未甞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甞殊者。遣真俗明不二。有不自有由無故有。無不自無因有故無。有無相待二不相會。故云二言未始一也。有無所表大道無二。故云二理未甞殊也。故經下。引經證所表無異也。此經云直辨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者。一往直論真諦以表非有。俗諦以表非無。雖是二。所表無二。此即竪論也。若再往。真諦亦表非無。俗諦亦表非有。何者。由真故俗。俗是真俗。由俗故真。真是俗真。故俗真表非無。真俗故俗表非有。此是橫論也。竪橫雖殊。俱是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