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惠為地體。諸功德為治地。乘一解一。行為地體。今意無相萬行悉為地體也。七地習氣盡。如舍利弗神力去花不能全者。注云。著與不著在心不在花。此分別心即是習氣。既入七地是法身位。即花不著。故七地習氣盡也。
  第二義。明無相萬行。有二科。一心為行本。故先以二義釋心無相。二明所起行損也。二義者。一就偏有偏無釋心非有非無。有心即惑情。無心即偏無。偏無即是小乘滅心定也。豈可惑情偏無而標法身耶。
  二是以心不有。心不有下。就因緣有無釋心非有非無。何者。凡行起非畢竟空也。注云。欲言其無萬行斯修。萬行斯修雖無而有。不可謂言無也。欲言其有無相無名。無相無名雖有而無。不可謂之有也。言有不乖無。言無不乖有。有無雖異。其致無二也。
  第二科。不有下。明無相行。有三雙六句。因緣境界即是萬行因之而起。故初兩句冥二諦。故心無相也。不有故心相都滅。此句冥真之智。如不無。故理無不契。此句冥有之解也。理無不契下兩句。明所起忘懷行也。所以應化下兩句。明其並觀。故注云。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常修空。修空常萬化也。經曰下。證上三雙。義出有之。
  第三義。明不住道。有二科。一就空有行明不住道。二是以下。據為無為明不住道也。初有四階。一。昔我下。舉非。二。今以下。行有不住有。三。空行下。證空不住空。遠師問。取證云何異。什師答。證欲令易解。故云取證。佛為須菩提說菩薩欲入三解脫門。先反願不作證。今時學行時非是證時。如王子雖未有職。見小職位終不貪著。知當有大職。菩薩亦如是。四。然即下。就心行結不住道。故注云。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濟。成也。
  第二科。是以賢下。據為無為明不住。有四階。一。引四經證成前義。所以重證者。上結難云文乖殊致。今云聖旨虗空殊文同弁。教雖萬差所明理同。無以教異而異於理也。二。豈可下。簡異二乘。二乘觀空。以寂為寂。在有為有。以苦為苦也。三。菩薩下。正結有為無為不住道也。住盡不盡平等法門者。盡即涅槃。不盡即生死。以大悲故住於生死。以波若故住於涅槃。故云住平等法門也。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者。注云。有為雖偽。捨之大乘不成。無為雖實。住之惠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雨/復]。此二無礙門。菩薩弘道之愛。佛事無方之所。由四轉譬貶之蒼頡。注云。迷者指東為西方也。

  ○折窮源第八

  此下四番明本始涅槃是眾生所歸之源。故云窮源者之也。前章明萬行。今問所得果。文有二義。一。若行因人得。涅槃始有。有始有終。
  第二義。而終下。引經結難。若無始終。非復眾生得涅槃也。

  ○演通古第九

  今於始有乃通於古。故云通古也。佛果有二。一實相中道果。二萬行修成果。今言通古。是萬行修成果。若論本始。中道果為本有。修成果為始有。文有三義。一明理聖無異。遣其本始之義。二。所以下。體理人法非三世。此義正是開善本有義也。三。然即下。正結非本非始義也。初有三段。初失至人唯聖人乎。總標聖人以萬物為體。次。何即下。正明理聖無異。證非始有。理既本有。契理之聖寧可始終乎。後。天帝曰下。離境無智。即境而求智也。見緣為見佛者。離境無別智。故見緣即見佛。何者。若見十二因緣。為成佛之性。即是見法。若見成佛之法。即是見佛義也。此證理聖無異義也。
  第二義。體理人法明非三世。有三科。一。就人明非三世。二。經曰下。就法證其無邊。三。以知下。歸于無二。初有二段。初明三世智[戢-耳+(└/日)]玄幾於未兆者。[戢-耳+(└/日)]。側立反。聚也。易。不難也。[僉*殳]也。藏兵訓也。物雖未有。理必玄有。可生之理而形體未現。謂之未兆者。未來也。可生理聚照未來。謂之[肯*戈]也。藏冥運於既化者。有物冥運入於過去。謂之既化。既化者。過去也。反化之理照過去。謂之藏。如總六合以鏡心者。理照萬象。如鏡無心照物也。
  後段一去來雖照三世。體無異相。何者。上會萬物以成己者。惑謂物有三世。佛亦宜然。故云一去來以成體而遍三世。故云古今通。始終同也。窮本極末莫與之二者。窮本即理始極有。不得兩種涅槃。而體無二。故云莫二也。亦[穴/具]真有。兩[穴/具]無異。故云莫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者。結言有在也。
  第二科。經曰下至無邊以斷兩法。證其無邊。即二經是也。
  第三科。以智下。遣得歸于無二。
  第三義。然即下。結答無始終。初結物我無二。次結無始終。後。天曰以下。況上舍利弗嘿不答者。表理無久近也。

  ○折[孝-子+丁]得第九

  [孝-子+丁]。據也。引也。若眾生得涅槃者。即徵之得。城謂之[孝-子+丁]得也。
  文有二義。一作兩關難。二結難。兩關者。初關以昔難。今經云五陰都盡喻如燈滅。今日所云獨在三有之外。具非眾生得涅槃也。後關。果若有得下。以今疑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