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肇論疏
晉 惠達撰
肇論疏目次
卷上
涅槃無名論義記上
表上秦主姚興 演開宗第一 折竅體第一 演位體第二 折徵出第二 演超境第三 折幾玄第三 演妙存第四 折難差第四 演辨差第五 折責異第五 演會異第六 折詰漸第六 演明漸第七 折幾動第七 演動寂第八 折窮源第八 演通古第九 折考得第九 演玄得第十
不真空論
卷中
般若無知論義私記下
辯體相第一 般若翻不翻第二 般若無知第三 釋文第四(有九問答)
隱士劉遺民書問無知論 肇法師答劉隱士書 物不遷論
肇論疏目次(終)
肇論疏卷上
目有餘無餘泥曰止取無餘。又道行譯音。泥洹是無為滅度。泥曰是滅訖盡也。古淨名法供養品云佛般泥洹曰。今經云諸佛滅度。正謂無餘為泥曰。放光經云。泥洹泥曰此二名間出也。
表上秦王姚主者。姚。舜姓也。造論後作序奉上秦王姚主也。表是表送於王也。序有七義。一嘆王德。二涅槃下嘆所述涅槃。三肇以下自謙。四而陛下嘆王論。五能聖下依王論作論。六論未下出異義。七今演下結作論奉上也。
初嘆王德者。末代述涅槃論疏釋僧肇者。安師傳云。自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而法師以為大師之本莫尊卑釋迦。乃以釋命氏。後得增一阿含。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以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與經符。遂為永息之。涅槃泥洹泥曰。即此論云楚夏(中花州曰夏。南越都曰楚)不同而涅槃音正(觀師大亮師亦述此義也)。然須真天子問經云。於泥洹行不槃泥洹。於泥曰行不槃泥曰。招提意。泥洹通。作必有所依。故佛滅度後造論必先歸敬三寶也。今肇師依王作論傳行於世。是以先陳王德。有三科。一引古。二正嘆。三證今也。
先今引古言而不用。言嘆者。將嘆大人不敢專輙。故依古人成言以冠章首也。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鎮。而今云三者為明三文故也。既述古言。釋此一義。三解不同。王弼云。一數之始。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所以為主。故外篇天地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也。郭象釋云。一兩有之初至妙者也。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無也。河上公云。一。無也。道之子也。果簡文序云。一。空也。木有木空名有名空。故舛通自生者之也。若論內義。即是因緣無住為一也。
第二科伏惟下正歎。有四雙八句。伏惟陛下者。此是總句。漢雜事云。漢有天下號也。天下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稱之曰陛下。蔡邕曰。天子尊貴。不敢斥言。故呼陛下。近類足下。初兩雙四句嘆體用及境智。後兩雙四句嘆知機及作論也。叡哲欽明。道與神會。此二句嘆體用。叡哲欽明此句嘆體(繫詞云。古之聰明德聖人常叡知武有此六不衰之也)。叡。聖也徹也。喆者哲字。
(丁列反智)欽(敬也。美也。亦大貌也。亦想也)。道與神會此句歎用也。道謂所修道品。與心神契會無二也。神(神也引。神所反。無所不在。不可以方測知。故曰神也。亦幽明不測謂之神之也)妙契環中。理無不統者。此二句第二雙。此二句舉境嘆智。環中為境。妙契是智(莊子云。是非反覆相尋無窮。故謂之環中。環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無是非者)。若論內義。非環中空為中。若以環中空虗為中者。空有異體也。上二句明所修道品與心神無二。此二句明所修道與境無二也。是非為環。無是非為中。環即俗。中即是真。言妙契真俗也。既會真俗。環無不會。故云理無不統也。亦可上句為真。下句為俗也。
遊刃萬機下後兩雙四句。嘆知機及作論。此句正嘆照機之智。遊刃萬機者。莊子養生云。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而刀刃若新發。於所用之刀十九年。所解數千矣。形彼節者有間。刀刃無享。入有間。怪怪必有餘地。以喻知機養生全之也。弘道終日。此句明不癈道。終日萬即而不癈道也。依被倉生。垂文作則者。第二雙。正嘆作論。依被倉生。此句明所為聖人之德。衣被萬物與依附也。所以加也。衣音於被反。被扶之也。倉生者。兵府為庫。穀府為倉。倉。藏也。釋論云。穀倉喻身也。行者身業因緣結實入倉。因緣熟便得人身。倉中麻麥等即是身中種種不淨也。農夫開倉即見種種子異。如惠眼開見身倉不淨也。腹藏穀謂之倉生也。垂文作則。此句正明作論。手自作文為垂也。為後世軌是作則義也。
第三科。域中下證今。正結歎王德也。四大謂通天地有此四。言大者。萬物雖富莫大天地。故火劫燒燃天地創判。天地既分中有其人。人中之大莫過王。故云三大也。道為通生萬物。故是最大。故云域中有四大也。道域異者。王弼云。凡物名有秤。無非其極。言道無有。一有所由。所由然後謂之道。然則道是秤之大。不若無秤之大也。無名不可得而稱謂之。域。域限也。居封也。若論內義。此四皆在畢竟空中。無住為本。故言域中有四大也。此云一者。數之一也。
第二義嘆涅槃理。有二科。一歎用。二眇莾下嘆體。此云涅槃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