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云。須菩提告拘翼言。般若波羅蜜亦不於五陰中求。亦不離五陰中求等。涅槃。即二十七。次云。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故。以緣起即如故。云見法即是見佛如智非異。皆證前云聖不異理也。
疏。前引等者。示論文前後血脉也。此文極難。故疏細示之。清涼下。玄談文。性宗斷證之理實異他宗。如大疏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又云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鈔云。若以智會如。非真如矣。冥真下。即教迹。敘體大也。佛用下。即宋高僧傳說兩種語。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二底彥多。謂典正言辭。佛說多依蘇漫多。意在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底彥多。非中下所能解故。方便下。論主觀機設教。中華之人尚文賤朴。文質彬彬始為可觀。故此論文為千古希唱。高人達士寶而玩之。逗猶通也。封文下。謂封滯於文。不見其義之流。謂濫同儒道之理。贊寧者。即宋初時僧。作高僧傳三十卷。彼傳第三譯經科謂云。若用外書須招彼謗。今觀房融潤文於楞嚴。僧肇徵引而造論。宜當此誚等。評曰。房融文士。不當用書而潤經。肇公通人。何妨徵引而作論。以經是佛言。論是自語也。慧達者。即陳朝僧。甞序此論。彼序云。世諺云。肇之所作。固並成實真諦。地論通宗。莊老所資。孟浪之說。此實巨蠱之言。欺誣亡歿。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孟浪者。孟。大也。浪。虗也。愚瑣者。愚謂愚昧。瑣謂細瑣。立言下。即論主立論之本意。不害下。不以辭故害意也。故今下。謂古釋見文似莊老。多以莊老之義釋之。如予則多出彼意。然後依內教釋之。雅言者。毛詩有大雅.小雅。雅。正也。文雅也。令知下。論主本假儒者之辭以示佛理。非即文而雷同於老莊也。
疏。顯前等者。此義前後多出。不復更示。一念下。亦心要文。依圓教者。彼經無古今之名。有三世之說。獨李長者合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謂古今即三世也。二相即入者。乃十玄門中十世隔法異成門。依此以辨時世圓融亦有二門。相即乃諸法自在門。相入乃一多相容不同門。但十門之異通異體。相即相入十世隔法唯同體相即相入也。本末下。本即涅槃之理。末即萬物之事。窮本即萬法而皆涅槃。極末即涅槃而恒萬法。情非情下。杜順和尚頌云。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染謂染緣起。非染可知。
疏。二文互影者。前文但言不離諸法。不言無邊。後文但言無邊。不言不離。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雙亡名曰玄寂。玄寂無名。故假寄無極之名以顯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別等。
疏。三乘下。意謂三乘等人先證涅槃名進。後證涅槃名退。故非先後。已證則冥同故。
疏。淨名下。即第二觀眾生品云。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以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云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邪。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等。釋曰。天女之意以時無實體。妄心所現。久非定久。近非定近。如夢所度。何長何短。故示云如耆年解脫。時相本虗。即解脫故。身子又謂解脫是久遠之法。以法取時而云久也。故天女(云云)。評曰。準淨名疏。天女即居士之家神。所在皆隨主人之高下。摩詰既聖人示迹。故家神亦菩薩權形。此經本抑小揚大。故身子亦示其言屈。令慕小者得速返也。
疏。九折等者。總敘折意也。所以下。敘一論之始終也。謂始示涅槃之體。次乃一折一演判決簡擇。令人識悟。有餘無餘。權應假號。大般涅槃。無名無相。非有非無。不出不在。而妙道存焉。三乘之人同修同歸。直由智力淺深乃成三異。非謂無為三於三乘。次明三乘斷證之道。重惑不可頓祛。無為不可頓證。要損之又損之而方淨。益之又益之以漸圓。而積德涉求不違寂。身心寂滅不違動。動靜不違於妙行。則有無不係於靈臺。三乘建入證之深因。一理獲圓成之妙果。心境冥會。終始如如。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至此究竟乃問得之之方。存陰盡陰等。故今折之也。
疏。初二句下。謂五陰即眾生之體。陰外無別眾生。故論云極於五陰之內。
疏。順經等者。以前引經得涅槃者五陰都盡故也。有內者。謂三有之內也。
疏。存陰等者。以陰存故有能得之人。故為順理。又却違經。以聖教是定量故。違經談理令誰服從。一應下。亦依假設也。陰外何有眾生之性。以經云五陰都盡而得涅槃。故今論云果若有得則眾生之性不止於五陰。此則順理違教。二恐違下。順教出理也。盡麤下。亦隨理而釋之。無別教證。謂有名之意必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