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似屬權智。感而動之。令智有也。感謝而靜。使智無也。此釋順文。然實智必具。故以動為權。靜為實。此之二智皆非有無。論故屬對。各一邊說之。亦互隱互顯。
  疏。且徵等者。謂略却無起無滅等。起信下。即彼中說帶言真如空如來藏。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亦有亦無五句也。此中具有四句。言非有者。謂非斥彼執有之情。般若非是非有也。餘例知。
  疏。放光下。至涅槃論具示。淨名弟子品亦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以知下。知謂情解知見。此是迷真之病根。事須剪伐。然後見法。古人云。心不可傳。相契名傳。此之謂也。以前下。遺民問後索其證據。故論主引教出理。具足示之。末段引放光。又示無說之理。絕言之道。心知非傳。貴在玄契爾。
  疏。據前下。通辨論文。問在後而答在前。照前可知。
  疏。大品等者。然諸經多有。有執下。但內學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有是執也。一執青黃等色為實。異於真空。故經云。色不異空。謂幻色不異真空。二有執真空在於色外。異色而有。故經云。空不異色。謂真空不異於幻色故。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色非即空。四有執空非即色。故經云。色即是空等。廣示如法界觀。寶性下。即彼論第四。略云。散亂心失空。眾生者。謂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應修行。令得彼空等。釋曰。初計色滅方空。今言色即是空。此計自遣。第二計空別為一物。今云空即是色。此見即遣。三則計空異色。今云空不異色等。此計亦遣。今以下。通出上下論意。此段辨二諦相即之境。後段示權實相融之心。
  疏。前四句等者。遺民謂心兩異縱而奪之。若一下。謂一心見色。一心見空。同時兩心並照二境。何有此理。疏中以兩心分經四句合而明之。從其省約。
  疏。謂凡夫下。據疏意。以依他所執之法緣生性空故。令遍計能取之情自空。凡夫不了依他性空。故起遍計執實定相。不同法相。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計。非色之非。斥破之辭。
  疏。前二下。論意云。不於空中非斥其色。只於色中非之。故云非色。疏云。色空不異者。以非色含空義故。
  疏。承上等者。意云以境求心。境既融而非殊。心亦即而不異。直以一心齊照。約諦分之為權為實。豈以諦二二於心乎。故仁王經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會違等者。古釋但會色不異空等四句。謂四異執教亦不同。予謂經雖四句不同者。大底明色空不異。由不異故相即。皆二諦相融之意也。故今約法相會之。彼宗說二智在賴邪識中。法爾道理各有種子。登地已去別發現行。本智照真。後智了俗。二諦區分三智別照。如此何邪。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依心等者。疏初斷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後辨心。初句中既實而恒權。如何前云失撫會之功。二句中既權而恒實。如何前云異乎無相。三句中可知。四句中下。且依句數來勢釋之。由非有故所以無。由非無故所以有。乃亦有亦無句。此意正雙遮時而恒雙表。此中下。辨具心境。文理下。論語公冶長篇云。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了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今謂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責。
  疏。即真下。顯非二也。義引放光等經。
  疏。承前等者。出論中再標談者之意。差謂下。差謂差似。論主比擬遺民之意。非敢直非。但差乎空有兩心等也。輔教編訓脫忽也。亦通。
  疏。玄機下。疏取前論以釋此。前云懷前識以標玄。存所存之必當。今云若能捨己心等。前云即言定旨尋大方而徵隅。此云尋玄機於事外等。令忘言捨情可契也。推移下。謂隨宜進止。如秤錘在衡推移不定。
  疏。為即下。依理反責。
  論又云等者。答是當之問。亦可下。就而示之。
  疏。心有下。凡有所住。情念乃生。起諸惑業。
  疏。有所著者。著心只在一可字。
  疏。名相等者。名相是境。起好惡是情生。由境有違順。令心生好惡。好惡既彰則憎愛勃起。諸業隨作。三報鬱典。四生往來。皆由一著字。苟亡此著。則外亡名相。內消美惡。業華無由而開。報果何由而結。
  疏。初二句下。識以了別為義。知即妄知。識乃心識。知覺識用。次二句下。約相約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是當等者。謂有住之情只住於名相。真至者。真是至當之情。非般若神心。
  疏。此有下。出意也。一令下。令遺民等也。二顯下。論主本意。異執下。執言定理之儔。隨言相而生見。由言相異故令諸見不同。不能殊途而同歸。言象本空者。非空不能顯理也。聖心本絕者。非言非相也。跡可例說者。但改言字作跡字。讀之可了。
  疏。擬心等者。瞥然而起即成一念。亦剎那心也。謂念起已差。況隨念生分別。依分別起言相。執言相求玄理。展轉相因遠之又遠。然遺民下。出意也。遺民以遠公為師。以生公等為友。英悟敏識固非淺淺。而覽此論豈實有疑。但再叩玄關。令更析玄理以覺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