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中。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美諸物。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醎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等。世間下。非世世有斯人也。大意以佛法雖起東漢。行之猶尠。兩晉以降。經論未廣。圓解明哲如什公者誠罕有也。恐人見論主破彼。便謂二師聊爾。不可不可。請覽本傳。自生鄭重。自下等者。敘論旨脉也。然此一論旨脉微隱。諸師區別亦以不同。予前後研覈。漸漸得之。理似有據。可詳逐節疏文。不廣敘也。初理絕下。名謂能詮名言。相即所詮義相。了法等者。華嚴十忍品文。二寄詮下。若不寄其言相。亦不能識中道之性。無離文字。淨名文。三故我下。金剛經文。文字性空亦淨名文。十二分教下。金剛三昧經義。餘可了。
疏。若依等者。謂若依世俗諦說隨相立名。依名取相。凡是等(云云)者。故般若論云。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莊子山木篇云。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烏得而累也。論文亦本諸此。
疏。以所名等者。大意云。名依法有。法尚空寂。名尤虗假。引密嚴者。前二句證物空。後二句證名空。下論亦云。不物於物則物而即真。
疏。釋此有二等者。於疏易了。但逐難釋之。性各異者。名是遍計。相是依他故。初句下。大意物雖即是名。名不即是物。顯兩異也。見物不知名者。謂見未識之物。雖覩其相不知其名。是物非名也。俗假等者。於第一義二不相即。性本空也。局者下。謂一論能詮之名。所詮之義。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將來。
疏。第一義者。承上名相兩虗。致令第一義真獨出於名相之表。名虗故離言說。相虗故離心緣。故寶性論第一義諦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等。
疏。初引等者。摩訶衍即智論也。以大品廣說摩訶衍義。故論具說四句之義也。今但引所用一句。復引中論亦同言。轉釋者。即論主轉以第一真諦釋也。以第一真諦二論皆有。故引此為下色空真俗等諸法所依之宗。皆云者。指前二論。次下等者。謂次此以下凡六節論文。初約色空乃至後引二論。依有無之法種種開示。皆依非有非無以示第一真也。細詳疏意自識論旨。若迷旨脉何以知作者之意。予意凡解經論須善三相。一貴識其宗。二善解旨脉。三深了文義。三者不備號虧聖教。真俗非二者。雙是之中故。非真俗之二者。雙非之中故。
疏。二論等者。以撥喪釋滌除也。杜猶閉也。滅聲曰寂。絕色曰寥。無色碍處名曰虗豁。目斷空也。混茫者謂混混茫茫。廣遠之相。目頑凝之空也。
疏。就物等者。謂順物性之自虗。不待洗除以通其性。乃即偽而真也。
疏。初四句等者。謂躡跡釋成互存互亡句也。餘可了。
疏。密嚴下。即彼下卷。二合。名相也。由名相故生起心.心所等諸識分別。次句顯名空。自下等者。分文亦總示下文大義也。
疏。初依等者。空色之義乃法之標相。諸般若等皆有。故首示也。即彼經不二品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等。
疏。空非下。色即物也。如水非波外。即波是水。金非器外。全器為金。非一者。空色兩分。事理二殊。如法界觀。事理相非二門也。新譯般若心經亦有色非是空空非是色之文。析滅者。釋論文宰割也。如穿井鑿穴見空之類。然即空之義遠矣。斷見者。外道以蘊滅不續為斷。大乘謂小乘析滅為斷。如懸談鈔說。亂意者。一乘究竟實性論說。初發心菩薩於空未了。有三種疑。如下示之。
疏。問疾品者。釋曰病亦緣生一法也。真有則若來若去應不從緣。從緣生滅非真非有。超日等者。受者五蘊之一。命者不相應行中之一。皆緣生故諸法空也。
疏。文則等者。教逐機異。其旨元和。
疏。二依等者。放光具云。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言。欲使從無所生逮得。欲使從有所生逮得。須菩提言。我亦不使從無所生逮得。亦復不使從有所生逮得。舍利弗言。如所言。為無所逮無所得邪。須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有佛。欲論最第一者無有得。無有得。從須陀洹上至佛亦無逮亦無得。釋曰。舍利弗問。從無生真諦有成得邪。從有生俗諦有成得邪。須菩提答。以般若無所得雙遣之。舍利弗以謂於有於無俱無所得。故須菩提復答有得無得亦非有異於世俗中有逮有得。第一真諦中逮得雙絕。此義至無名論知之。故下疏指玄得。
疏。勝義下。隨論會歸中道。
疏。義引者。彼二十四云。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邪。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等。前雖下。分前後各殊可知。
疏。二諦下。宛然殊也。故仁王經云。於諦常自二。譬如牛二角。然真以俗為相。俗以真為性。有何太異哉。
疏。初二句等者。謂萬法皆有一非有義非無義也。次四句。如疏可知。次四句。超斷常者不絕於虗。所以出斷。非真有故。所以出常。後二句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