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肇論新疏游刃
 宋 文才述

  

  肇論新疏游刃卷上

    五臺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
    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真覺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將釋茲疏。啟以二門。初敘論詮旨。後隨釋疏義。初者。梵云阿毗達摩。此云無比法。謂詮慧最勝。故又翻對法。對有二義。一者對觀。觀于四諦。二者對向。向于涅槃。觀則剋聖。向則剋滅。能對之體即無漏淨慧。所對之法即四諦涅槃。是法之對。慧為主故。問。佛說三藏皆聖教攝。高僧述作何以與(去聲)焉。答。從乎本故。謂此論義本亦佛說。散在方廣分中。論主依經作之。至簡至要以攝第一中道理智。引攝上根樂略之機。此則唯在成立佛說。與摩訶衍中甚深性理平等一乘而相應故。亦得阿毗達摩聖教攝也。如佛世迦多演尼.舍利弗等。造發智論.集異門足論等。皆攝屬論藏故。然論通大小。此論唯大。大通權實。唯實非權。五教之中唯一乘終教攝也。五宗之中理事無礙宗也。何者。以四論之中皆辨非有非無中道之理故。如下云不釋動以求靜。又云即萬物之自虗等。亦兼頓說。下云目對真而不覺。又云觸事而真等。此同起信真如門。說諸法差別唯依妄念。若離心念則法法皆真皆如矣。以賢首大師判真如門為頓教分齊故。故論之終始極一乘之窈渺。盡性理之精深。羅有包空。開權示實。出不遷之理。即流動以明宗。發不真之談。依諦門而演邃。說般若無見無知之旨。盡玄中之玄。明涅槃不出不在之心。極妙中之妙。故遺民以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絕冥之肆。不為過也。其文則含英綜花敲商擊羽。依理而起因質而生。非惠施之談虗。何晏之尚無所能彷彿也。可謂彬彬[彧-口+(一/口)][彧-口+(一/口)]鬱鬱葱葱。談之口則[夕/肉]美梁馨。擲之地則金聲玉振。如遺民歎曰。理微辭險唱獨應稀。可謂知言矣。
  後隨釋疏義。分三。初釋論題目。 肇即等者。謂論主以徹法英悟之智。逗機善巧之辨。假聲名句文示中道之理。令物獲一乘平等之益。故作論也。
  人法下。准清涼鈔。通辨諸經得名之式。或以人為目。或以法為名。約因約果乍複乍單等。不同今以二字成題。即人法也。以四下。出立名所以。詳梁傳。什公出大品之後。師著無知論。次著不真空等二論。什公亡後始著涅槃無名論。其次如是。今不爾者。以意求之。葢論主作宗本時。大約題中之義排次也。謂初示不遷之理。次彰第一義真。依般若之神心。照涅槃之妙境。涅槃是三乘究竟之所歸。故最後也。然非作者之本意。且順次敘之。
  又各宗一義者。各隨論名。是所宗也。但實教了義經論中談諸法無生無滅之理。皆不遷論所宗。乃至談涅槃之旨。亦無名論宗之。欲合下。合四為一。不可題中併置四名。復作等者。葢宗本一章最後作之。冠於論初攝四為一也。宗釋皆屬者。宗即宗本。釋即四論。此四但演宗中之意。宗則略示綱要。如起信立義分。釋則廣陳理義。如彼解釋分。
  而言論者。疏略起信疏釋之。具云論者建立決了可軌文言。判說甚深法相道理。依決判義名之為論。又論者集法議論也。謂假立賓主往復徵析論量正理。故名為論。往復謂問答也。徵謂徵索。析謂分析。如逐論徵釋。及無知.無名二論各九次問答是也。
  示物修悟者。作論本意故欲令眾生悟理修觀。息妄顯真。證諸法實相。不為文字事業也。然有二種者。准龍樹末論說馬鳴大士宗百本了義經以作起信。唯識亦宗六經等。釋論如智度之釋大品。地論之解十地等。此是宗經攝義之論也。
  疏。大秦者。即國朝之名。當東晉穆帝以來二秦相繼而出。前秦符姓。後秦姚姓。二姓皆秦。故史官以前後字別之。非自號前後也。徤。蒲洪之子。洪改姓符氏。西羗人也。洪為趙將麻秋鳩死。徤受父命。據關內即天王位。葢亟谷以西皆號關中。堅即東海王雄之子也。徤死。太子符生繼立。生殘虐不道。堅殺之自立。末年者。即建元二十五年。堅率兵八十七萬以伐晉。至壽春為晉將謝玄所敗。歸長安。慕容冲.姚萇等皆叛之。冲圍長安。堅力戰不解乃北走五將山。復為萇圍之。遂執堅縊於新平佛寺。今豳州也。萇即姚仲弋之子也。亦西羗人。殺堅自立。萇薨。子興立。改元弘始。凡十九年。長安。縣名也。如來姓者。釋迦譜引彌沙塞云。過去有王名鬱摩。有庶子四人。一名昭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象。四名尼樓。聰明神武有大威德。第一夫人有子名長生。頑薄醜陋眾人所賤。夫人恐國位為四子所有。乃以嫵媚要王。王喜。遂譖四子出國。時四子之母并親屬諸力士人民等。見四子無罪被黜。皆樂隨之。王亦聽去。於是至雪山北。得遐逈曠大之地居數年。歸德如市。鬱為強國。王後思見。召之四子。辭過不還。王歎曰。我子釋迦。因名釋種。種亦姓也。釋迦翻能也。自尼樓有子名鳥頭羅。羅子名瞿頭羅。子尸休羅子。即智論師子頰王也。王四子。一曰淨飰。淨飰子即佛也。得姓至佛凡六世矣。安公等者。即東晉武帝世人。事業如梁傳。安公已前出家者皆從師姓。如竺道潛弟子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