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3-三论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三论宗-注肇论疏-宋-遵式-第8页

>  謂者評論之詞。論主自所謂萬物性相道理。交而不謝。迭而不遷。
  何者。
  自徵上下然之意者何也。
  △二引經標牒。
  放光云。
  八部般若之一數。
  法。
  軌持為義。真妄染淨色心依正。各具軌則住持。通得此名。即上物也。
  無去來無動轉。
  即不遷也。謂生住生故無來。死住死故無去。中間寒暑。少壯各住。故無流動轉變矣。或去來約時。轉動約性相。緣生性相三世各住。故曰不遷。若般若宗多蕩相顯空。色心至乎種智。皆曰清淨今借文標為證信。不取彼意。下自推釋可見。
  者。
  牒經也。
  △三推釋正理。
  尋夫不動之作。
  推窮曰尋。夫即語詞。不動者。經云無去來動轉。作者推求也。尋究經中於諸法推求不動者也。
  豈釋動以求靜。
  先破錯解釋捨也。
  必求靜於諸動。
  此顯正意經中。定當推靜向於羣動。故令動中達性相各住。
  必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靜。
  上句牒前。下句釋成自意。經中既求靜於動。故我於生死交謝。寒暑迭遷。而見常靜。所以謂之不然也。
  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
  亦先牒前。下句釋成經旨。雖靜者。法無去來動轉。不離遷謝而顯。故曰不離動。則所見即動而靜。與經即靜而動相符。
  △三明情解相違。文四。初總標解惑。
  然則。
  承上連續之詞。因推經旨故。
  動靜未始異。
  以經證於自意。則同辨緣法生滅性相常靜。故動靜不異。
  而惑者不同。
  惑者生時不見死。乃執生靜而死動等。故動靜不同。
  緣使真言滯於競辨。
  真言者稱實之言也。競辨者諍言也。惑者執異與不異。稱實之言相違。故有諍言。使真言成滯礙也。
  宗途。
  途者道也。動靜不異之道。為學者之所宗故。
  屈於好異。
  屈抑也。惑者好異而強說。故使宗途為邪解之屈抑。
  △二示理難言。
  所以靜躁之極。未易言也。
  躁動也。物之動靜理極於不二。惑者執二而強諍故。不可率易而言。
  △三推釋其意。
  何者。
  推難言之意。
  夫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
  稱實言則逆世俗。順俗見則違實理。故未易言也。
  違真故迷性而莫返。
  出違真過也。人情長迷於物理。順之則不能返悟也。
  逆俗故言淡而無味。
  出逆俗過也。淡即無味。談真逆俗。俗見不曉。無義味可采。故云言淡。道經云。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無味。
  △四躡前起後。
  緣使。
  解人說動靜理同。惑者執動靜有異。乃為中人之惑緣也。
  中人未分於存亡。
  中根可語上。亦可以語下。故未能分辨解惑邪正。為當存同亡異。為復存異亡同。下論正被此機。上士已知動靜不異故。
  下士撫掌而弗顧。
  即前惑者也。堅執不回弗顧正理。撫掌者大笑之貌也。道經曰不笑不足以為道矣。此上二句語。出道德經。文小改耳。
  近而不可知者。
  物理近於人。而不可以執動靜者所知者。下云。
  其唯物性乎。
  唯獨也。獨有萬物緣生之性。動中常靜。靜不妨動。此理最近而人不知。此即前三義中是約性一門。華嚴大疏。談不遷有三義。一能依不遷。即今約性相義。二依所依不遷。三唯所依不遷。即涅槃論明真性隨緣常住不變義。
  △四顯立論之意。
  然。
  躡上生起之詞。理極難言。故當杜默然。為中人不知物性如此。故下云。
  不能自已(已止也)聊復寄心於動靜之際。
  聊略也。際邊畔也。動以靜為際。故即動以見靜。靜以動為際。故即靜以見動。略寄解心如此。故乃言之也。
  豈曰必然。試論之曰。
  必者決定也。試且也。豈謂決定如然。且以此解心評論之耳。
  △二正論。文三。初正顯不遷。次會釋教意。三因果結益。然萬物常與無常理本不二。雖緣生緣滅。剎那代謝。而生滅各位。聚散異時。世之人情弗能諦審。覩暫有則執住。見忽滅則執遷。此二皆自縛於斷常耳。然而執住則易覺。滯遷則難回。由執遷故。不知俗諦門中生滅性相。各得自位。善惡因果始終不差。故先顯不遷正理。次會釋常。無常二教同致。後以因果結令知益。此論之意不過此三。故今易古之六科。但分三段耳。今初。文三。初引教定宗。文二。初引經論。
  道行云。
  小品一數也。
  諸法。
  物也。即色受想行識曰五蘊。六根六境曰十二處。更加六識即十八界。世間法不過此之三科。又略而言不出色心為總。又菩提涅槃是出世法。今竝該之。故云諸法。
  本無所從來。去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