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動。各不失緣生此相。故即動而靜。
  聖應可無而為。
  權智無應而應也。此結權智。對上物不遷論。所以能照之體雖一。由對二境。發所有二。既真俗二境相即。故權實二智亦融。
  △二結權實同體。
  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
  先指上所結曰斯。則權實相本無知無為。全體具用。法爾曰靈。知妙應故。分權實耳。
  復何知哉。復何為哉。
  知照為作。但由體具。非謂體有。故曰般若無知也。
  △二問答。推析者文有一十八段。皆展轉躡跡。假致疑難。以導深旨。古者分為十八科。今合問答。以為九重。一體用。二名實。三心境。四兩關。五是當。六取捨。七應會。八真妄。九寂用。各具問答。然此九中。據文則初一雙明。次五唯實。第七唯權。後二雙顯。據義則一一兼通。蓋由體用互融故。權實相即。今初。體用問答文二。初知會有無難。二體用同時答。今初。此因上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有無相違故。此興問也。文二。初牒用難體文二。初敘難。
  難曰。夫聖人(約人辨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
  實智靈照真心。用常獨朗。不因境有。故觸事而真。故曰物物斯照。
  應接無方。動與事會。
  權智應感。無定動用。皆與俗諦事相合宜也。
  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動與事會。故會不失機。
  無遺者。順理也。實智能知。知必順理。權智能會。會必合機。
  會不失機。故必有會於可會。
  必有能會之智。可以應會。
  知無所遺故。必有知於可知。
  定有能知之智。可以鑒知。
  必有知於可知。故聖不虗知。必有會於可會。故聖不虗會。
  不虗者。定有也。
  △二正難。
  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耶。
  無會者。即前無慮。據上所釋。定有知會。而前所謂無知無會。其義何耶。
  △二縱奪重難。此難意與上同。但別有疑情。故重問也。
  若夫忘知遺會者。
  牒所解也。忘捨也。遺棄也。意謂實智有知。權智有會。但捨棄知會之心。故曰無知無會者。
  則是聖人無私於知會。
  私己也。自取知會之巧。曰私。聖人無此。故知而曰無知。會而曰無會。此上縱。下奪云。
  以成其私耳。
  若以無知無會為聖。智者雖不取知會之功歸己。返欲取無知會之功歸己也。下難。
  斯可謂不自有其知。安得無知哉。
  聖智若此。權實定有知會。但可謂之。不自取知會耳。何得無知會耶。
  △二體用同時答三。初正答前難。文二。初答體用難。文二。初正答。
  答曰。夫聖人功高二儀(前曰神有應會之用)而不仁。
  前曰而無慮焉。功者業用也。高者勝過也。不仁者。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弓*丙*弓]云。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故不仁也。今聖人權智化生。令獲出世之益。故其功勝過二儀。而能應之。體本無思慮。故同天地之不仁。此答上權智即應而無慮也。
  明逾日月(前云智有窮幽之鑒)而彌昏(前云而無知焉)。
  逾過也。彌極也。日月唯明於世事。而聖人實智。能契出世真理。故有過日月之明。而能照之。體本自無知。極同於昏昧。此答上實智即知而無知也。此上竝答以全用之體。
  △二責非。
  豈曰木石瞽其懷。其於無知而已哉。
  此責執無之見。木石者。無靈覺之物。瞽者盲也。前云無知無慮。豈同此之無知也。
  誠以異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此責執者之見。誠實也。人者。心多妄計。前云有知有應。異於人之妄想也。者字再牒上也。未詳般若有知之義。如何下云神明故。則不測靈明之智。不可實以知。會事相而推求之也。此責前難者。以有難無。乃謂般若有同。人心無同。木石豈知體用同時不二之旨也。
  △二答縱奪難四。初敘計。
  子意欲令聖人不自有其知。而聖人未甞不有知。
  子意者。彼難者之意解也。欲令者。解心使之故。未甞不有知者。語反。順合云定有知也。般若本無此理。蓋難者意解。謂令聖人雖不自取知會之功。而謂聖心定有知應也。此即牒上問者邪解也。據此文倒。順合云子意謂聖人定有知而不自有其知也。
  △二斥非。
  無乃乖於聖心。失於文旨者乎。
  無乃者斥辭。乖迷也。一迷聖心量。二失聖教量。故責也。
  △三徵釋。
  何者。
  徵也。求上二量也。
  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虗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
  此引大品經。出聖教為量也。真般若者。牒二智實體也。清淨者。體性寂滅也。如虗空者。舉喻也。智體猶如太虗。無生滅染淨故。無知等者。釋上清淨義。靈知真見。實用則有。體性則無。作為緣慮。權用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