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若語不遷。何必哀傷其事。若謂吾汝終身同交臂之頃。爾則郭注所謂變化不能令停。亦甚得旨也。今論中文有小改。但取儒釋相符之義。非謂彼彼也。言見新者。即前今物自在今。非故者。即前昔物自在昔。秖少頃時。今昔尚各住一世。况日月年劫耶。
△二結成。
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
牒上仲尼所說。則新故各住。物無來往義已明矣。
△五責情。
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
往返者去來也。微朕者小迹也。推諸法性相時分。求去來之迹。無毫末可得。未知惑者有何物而可曰動而非靜乎。自破題入序至此。破執動之見已訖。
△三舉事結顯。
然則旋嵐偃嶽而常靜。
自開章已下盡顯萬物不遷。故今牒而結之。旋嵐者亦云毗藍。華嚴音義云。正梵語云吠藍婆。此云散所至。即風名。此風所至無不散壞。又翻云不遲。義翻為迅猛風。偃息也。嶽山也。偃息山嶽即風之散壞也。康云。偃者仆倒。亦取壞義。舉迅猛之風。偃息羣嶽無所不壞而風。畢竟非山。山畢竟非風。既不相是。亦不相到。故曰常靜。故知風山性相各有所住。雖飄鼓迅猛而常靜矣。下三句例知。
江河競注而不流。
水雖奔競。前波後波各不相到故不流。又畢竟不能易於濕性。故不流動也。
野馬飄鼓而不動。
莊子云野馬也。郭注云遊氣。以三陽之月日氣鬱盛。則見遊氣飄鼓。歙歙然而前後各位。故無所動。
日月歷天而不周。
歷涉也。天輪左轉。日月右旋。時分各住。故歷涉天輪。不見有周帀之相。
復何怪哉。
怪者異也。即動而靜。四皆不遷。何有動相可怪異也。
△次會釋教意者。佛教俗諦有二門。一常門安立義。二無常門推破義。常門破斷。無常門破常。此二教同出而異陳。雖教不竝立。而執須竝除。理須同會前論主即動以說靜。使靜不異動。則令二教相即顯不二理。恐行者不曉斯旨。乃假外賓。引佛無常教義質之。意令動靜不二之旨。與佛教常無常不二之理無殊矣。文二。初引教詰難二。初人法雙標二。一約教理立難。
噫。
傷不平之聲。教理相違故。
聖人。
聖通也。孔子對哀公曰。聖人者智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也。今此方釋宗。皆指佛為聖人。蓋就應迹人倫。窮達理事。無所不通。故曰聖人。佛德難思。且就正徧知義釋之耳。
有言曰。人命逝速。速於川流。
文引。涅槃經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小易其語。言命者。不相應行中一法曰命根。即第八賴耶識體。是受生總報主。來為最先。去為最後。此識體上有連持。計屬一報色心之功曰命根。乍生乍滅不停。如川水疾流。此則說無常教。詮無常理也。
△二約行果定難。
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
難者恐雖有教理未必可信。故以行果成立教理決定也。聲聞者聞聲教證道之人也。成道者證偏真性也。聖人說無常教。聲聞聞之悟苦集滅道。現在無常破煩惱障。滅我執心。證我空真理。故八輩聖人。通號聲聞。
緣覺覺緣。離(平)以即真。
梵語辟支迦羅。此云獨覺。亦云緣覺獨覺人自悟。緣覺者稟教。今取緣覺也。緣是所覺境。即三世十二因緣。覺是能了智。即生空觀。由聞無常教故。覺三世萬法緣聚暫有。緣離本空。故云即真。雖根利勝於聲聞。破執障證我空偏真理不別。
△二牒前正難。
苟萬動而非化。(牒前也)豈尋化以階道。
非化者不遷也。階道者次第證道故。且萬物不遷。無常教理則虗設。豈有二乘尋此變化教理。次第得聖道耶。二乘既得道。方知無常教理非虗。將恐論主所說不遷教理。未可取信。
△二就理釋通二。初歎無常教理幽深。
覆尋聖言。
三思曰覆。尋聖言即前無常教也。
微隱難測。
歎俗諦不二理難測也。微謂微妙事法。不可以常無常定相思議。隱謂隱密不二之義。潛密在於教下。故難可以言教測度。
若動而靜。似去而留。
據上說教詮事。則似云動去在物理。則動而常靜。去而常留。乃聖人不二之本旨。上句明立教。下句明詮事。故有重句也。
可以神會。難以事求。
神解必可契會。事相固難推求。
△二明常無常幽深教理文三。初明教異意同二。一就本教顯異同三。初明執殊教異二。初明異。
是以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
閑防也。人心起常見。聖教說諸法無常以防禦之。非謂定無常。
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耳。
釋解也。人執無常遷往。聖教說萬物常住因果決定以解之。令捨所執。非謂定常。
△二責異。
豈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耶。
可定也。去住二教為破斷常二執。二執若除。教不定立。故知教雖異而意同歸也。
△二證成教異意同。
故成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