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三論略章
隋 吉藏撰
大乘三論略章一卷
胡嘉祥法師導義之要
二諦義 二智義 般若義 真應義 涅槃義 佛性義 二河義 二種次第義 正像義 金剛三昧義 生法二空義 涅槃義 真應二身義 常無常二鳥義 半滿義 佛性義
第一明二諦義
攝山師云。二諦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窮文言之極說也。道明有無。有無不乖其道理。雖絕要二。因二以得理。是以開真俗門。說二諦法。以化眾生。是故經云。善男子。隨順眾生。說於二諦。隨凡說名俗諦。隨聖說空為其諦。問理既非二說二。云何得理。答說二住二。便不得理。如聞有住有。聞無住無。此則名失。不得理也。若聞二不住二。因二悟不二。如聞有不住有。因有悟不有。聞無不住無。因無悟不無。便為得理。問若聞二住二。名之為失。聞二悟不二。稱之為得。此之得失。為共為一教各各稟不同。答此教實無二。但行有得之失。故兩名不同。是以經云。若服甘露。便得長年。若不巧服。反成促壽。問有為俗諦。空為真諦。唯有一判。更有餘釋。答攝嶺山相承。略明三種二諦。一者單明二諦。但空有為俗諦。有空為真諦。二者複明二諦。空有有空。應稱為俗諦。非空非有。乃名真諦。三者重複明二諦。空有為二。非空非有名為不二。二與不二。應為俗諦。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諦。問但得有為俗諦。空為真諦。亦得空為俗諦。有為真諦不。答在義亦通。但用處為異。若是大品所明。有為俗諦。空為真諦。若涅槃所明。空為俗諦。有為真諦。所以然者。大品多破有病。故以有為世諦。歎畢竟空。日為真諦。若是涅槃。破著空空病故。以空為俗諦。歎涅槃妙有故。以有為真諦。是以經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謂大涅槃。問前云為凡說有。為聖說空。亦得為聖說有。為凡說空不。答亦得如故。釋論解往生品云。聖人知有是假名。問諸佛善巧。何故不直說非有非無。而令眾生因於有無。方悟非有非無。答要須因指方乃識月。不因指。無由得月。要因有無。悟非有非無。若不因有無。不得悟非有非無也。故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之理。非有非無之理。應有無之教。故華嚴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則其證也。玄通論云。真諦以本無受稱。俗諦以假有得名。假有表非有。名為有除其斷。非謂是有也。本無表非無。名為無除聖常。非謂是無也。是為有不畢有。言無不畢無。二言未始一。所表未始殊。問為破有無。明非有非無。為不破有無。明非有非無。答具有二義。若執顛倒定性有無。即與破有而明非有。破無明非無。若因緣假名義。即識因緣有非有。因緣無非無。故不破也。問今釋二諦。與他非是。此方外何異。答今教解種種不同。略出二家。一者不空假名二諦。二者空假名二諦。所言不空者。眾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為空。以無性空。偏目真諦。眾緣假法。不可令空。故為世諦。第二解云。明眾緣生法。即是世諦。眾緣舉體不可得。目為真諦。故舊云。不空之義為鼠嘍栗。後家為安瓜義也。此之二說。意各不然。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汝云何言假是不空。經又云。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汝云何言。色舉體空無故有色。問今時亦得有此不。答隨緣方便亦有此義。如一往為論。眾緣假有。此即為俗。無有自往。此即為真。二往為言。雖無有自性。而有眾緣。猶是俗諦。體以眾緣皆不可得。名為真諦。漸捨為言故。宜有二意。是以有無喻若苽浮。問何名為俗諦第一義諦。答由來唯有一種。今無依得。義有多途。略而為言。凡有三種。一依名釋。二橫論。三竪釋。依名釋者。世別不同。第一義是莫二種云。問世俗與第一真為同為異。答具有同異。言其異者。雲瓔法師云。世是縱論。俗是橫論。經云。凡夫生生世世往來五道。書云。三十年為一世。故是縱也。俗是橫者。毗尼云。國土風俗不同。故俗是橫也。真與第一。言其異者。真是對偽。當體受稱。第一形二稱歎為目。所言同者。雖有世之與俗。猶為有諦。第一與真。猶為空諦。此即是依名釋義也。所言橫釋義者。真以俗為義。俗以真為義。空以色為義。色以空為義。是以經云。欲令眾生深識第一義諦故說世諦。欲令深識世諦故說第一義諦。即是其證也。所言竪釋義者。真以不真為義。俗以不俗為義。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即其證也。問諦是何義。答諦以審實為義。問真諦可是審實。俗是浮虗。云何名實。答他釋云。俗諦審實浮虗。今謂此乃審實。何謂審二。明二義故。論其實。一者於實。二者教實。教實者。佛說有無二言。必能表道。必能應物。故名為實也。於實者。有於凡是實。無於聖是實。故名為實也。問今明二諦。與他此有何異。答他明二諦。是二理二境。今明二諦。即是教門。是故論云。諸佛常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大品經云。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眾生雖蒙二諦教門發智。即二諦教轉名為境。問他云世諦有言說。第一義無言說。不可以世諦言說目真諦。真諦實無言說。今說云何。答備有四句。俱說俱不說。一說一不說。俱說者。世諦說生滅。生滅之言即是世諦。第一義說不生滅。不生滅之教即第一義。所言俱不說者。二諦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