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一性無性。
一性者色即是心也一性亦無者即當非色非心。
三千宛然。
後文云而色而心也。
當知。
當知者上云既知覽別已竟此中印定諸法一心故曰當知。
心。
實相真心。
之。
語助。
色心。
諸法色心。
即心。
然師云其體不二曰即。
名變。
變謂變異即不思議變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元初相大經云十住菩薩不見其始覺地頌云性起元生不動智不離覺體本圓成傅大士點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五運鈎命決云天地未分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云云謂非[目*隻]之元曰變也有人云變為煩惱道其義遠矣。
變名為造。
造謂造作作謂作用文家意云變之與造其理不二故云變名為造然造者是則煩惱業苦身口七支運動名之為造與其變義麤細相別十界分途十如各具有人云造字對業道其義踈矣。
造謂體用。
造謂界如三千性相即體起用故下文云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又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並常俱體俱用造謂體用其義明矣不存疑焉古本作體同字悞矣有人云正當造體恒同者其理權矣又云怕起業故云體同者令三千之妙用何業之怕哉。
是則非色非心。
上文云一性無性。
而色而心。
上云三千宛然。
唯色唯心。
上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謂萬法唯心亦當唯色耳。
良由於此。
明不二之旨善有所以淨光大師點讀云非色非心真諦也而色而心俗諦也唯色唯心中諦也予之書曰非色非心中諦也而色而心俗諦也唯色唯心真諦也一家妙旨三諦讀經愚今注曰是相如(色即真諦)如是相(色即俗諦)相如是(色即中諦)一如三諦故下文云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況百界千如重重無盡者乎即因陀羅網義矣此即三法明門初地菩薩百法門乃至阿閦婆偈明門約位示相三諦之文一家宗要伊字三點魔醯三目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斯消釋奇哉快哉樂哉暢哉何法華三昧之遠乎旋陀羅尼之異乎有人云出何典據者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故知但識一念遍見己他生佛。
一念明入於多劫。
他生他佛。
九法界中十界是他生他佛。
尚與心同。
如心佛亦爾。
況己心生佛。
佛法界中十界為己心生佛。
寧乖一念。
總在一念。
故彼彼境法差。
牒上七科妙境差別之二相。
差而不差。
結示不二一際平等色心咸然。
二內外不二門者。
內外即是相待妙不二者即是絕待妙前後九門例爾。
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九法界中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內境內外合明一念方具三千之妙境矣他云外境是色心門中三千性相為外境智性為內境者即是不達文旨矣。
外謂詫彼依正色心。
詫彼者指九法界為彼也九界未融故當麤義前之三教用觀隔別心境兩分真俗更泯乃分三乘殊趣未稱佛旨良謂心境相傾故曰外也。
即空假中。
託外九法界境起佛法界圓三觀即麤是妙故云即空假中古本無假字者多恐脫落也。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
不二而二色心殊途二而不二色心同歸故言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矣。
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對病設藥故云託彼色心即空假中病除藥亡故云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色心宛然。
不泯而泯色心體絕泯而不泯色心宛然。
豁同真淨。
始覺合本覺故云豁同真淨。
無復眾生七方便異。
外境九界正報之中約人為七方便玄義中兩解一云人天藏教三乘通教菩薩別教菩薩即三草二木也一云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即七人也四惡趣是所化七方便是能化能所差殊故名為異問人天兩乘是有漏人如何說為能化答仲尼尚設五常之教梵皇有施十善之言佛制五戒其能化同矣前云外境為九法界其義明矣既同佛界真淨妙境故曰無異矣。
不見國土淨穢差品。
依報曰國土相宗名器世間天台立四土不同一淨穢同居土者娑婆穢土安養淨土同一所居故曰同居土淨土通五乘人居穢土如淨名疏明也二方便有餘土七類人居三實報土一乘因果人居四常寂光土唯佛一人居淨土心未融土乃優劣色心一如國無差品故云不見矣。
而帝網依正終自炳然。
終自炳然者自然天報也帝網者天帝釋忉利天中得勝堂天業所感自然宮殿因陀網一網孔一一明珠光光交照自然炳著非作所成故曰終自炳然故可喻重重法界事事圓通性自天然非造所成雖復不見國土差品而一念心三千性相十界宛然本來真淨如天帝網終自炳然恐人見上文豁同真淨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便作斷滅意解故舉帝網終自炳然以喻常住法界色心宛然也古本作終日字者可以鑑矣。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